生情,画龙点睛,揭示题旨,补充或总结全篇。
崔诗和李诗在铺陈写景与对偶上,崔诗远不如李诗。崔诗的颔联不对偶,真所谓“不古不律,亦古亦律”。不光是颔联不对偶,平仄也不很粘缀,没有完全脱离古诗的形式。后四句突然变成律诗,未免给人以非驴非马之感,似有初学写诗之嫌。那么,这首诗为什么被许多人认为是《唐诗三百首》中的佳篇呢?原因怕只是语言流畅自然,主题思想表达得比较明白,没有矫揉造作的痕迹,适合大众的欣赏水平罢了。
苏东坡曰:“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崔诗一起就是四句,占了全诗四句的一半,余意便不免局促,只好以“晴川”、“芳草”一联过渡到下文的感慨。而李白仅用一起两句就写尽了凤凰台,同时,过渡到下文的铺陈写景,在写景中,李白平列两联,上联言吴、晋古国的人物已成往事,下联则言当前风景依然是三山二水,既流露了诗人抚今追昔的吊古之情,也充分阐发了首联所开拓的意境,有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尾联的感慨。
律诗中的对偶,绝不同于散文中的排比。上下句中,绝不容许有相同的字、词出现。崔诗由于起句不当,致使前四句中就有四处相同的词语出现,两处“黄鹤”,两处“白云”(据说,第一句中的“黄鹤”,原诗中为“白云”)。这样,语言上显得重复拖沓,在一
f定程度上影响了律诗的音韵美。而李诗在这方面,真是美玉无瑕。在修辞方面,崔诗仅有一联对偶,而李诗除用两联极其工稳的
对偶外,还运用了借代、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非常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主题思想。“花草”,是吴国宫庭嫔妃、美人的代名词;“衣冠”,是晋国贵族人物的代名词;“太阳”,历来是帝王的象征;“浮云”,比喻奸邪之臣;“日月”,比喻贤能之臣。“浮云蔽日”,比喻奸臣蒙蔽皇帝,具体是指高力士、杨国忠之流蒙蔽唐明皇。“长安”,是唐朝几代皇帝的国都,这里借代国家。由此可见,李白的愁,是放臣逐客之愁,是屈原。范仲淹式的忧国、忧民之愁。上述修辞手法,深刻表达了作者“居庙堂之上,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思想情怀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而崔颢却因“日暮”,望不到“乡关”而愁。显然,崔颢的愁,是旅客游子的乡愁,是一人一家之愁,这与李白忧国忧民的万人千家之愁,绝对不能够相提并论。
据说,在崔颢登黄鹤楼题诗后,李白也曾登此楼游揽。有人说,当李白看到崔颢所题的诗后,便有意藏拙,不敢题诗,只沉吟了两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