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泡沫经济起因及对当下中国的启示
2010727
摘要:文章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形成和急速破裂的主要原因,并结合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背景下中国货币当局采取的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认为在全球经济失衡的大环境下,中国政府必须综合运用各项财政、货币政策,灵活调节经济,方能避免重蹈日本泡沫经济的覆辙。关键词:泡沫经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人民币升值关键词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土地泡沫”和“证券泡沫”为标志的日本泡沫经济开始形成并逐渐走向高涨。房地产方面,1991年最高峰时日本全国平均地价比1985年增长615,其中商业地价增长809;东京、大阪等六大都市的平均地价1991年比1985年增长了2071,商业地价增长则高达3029。证券市场方面,1984年,日经平均股价仅为11000多点,而到1989年日经平均股价最高值已升至39000多点,是1984年的3倍还多。1990年,日本银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挑破泡沫后,日本经济进入了长达十年的萧条期,股价、地价大幅下挫,银行不良贷款率急剧上升,企业纷纷破产,失业率升高,经济增长陷入停滞,被成为“失去的十年”。造成日本泡沫经济形成及后来急速破裂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日本经济、金融体制的缺陷奠定了泡沫经济的深层制度基础日本经济、第一,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战后日本形成了与英美国家差异迥然的经济发展模式:为达到超越发展的目标,政府通过制定经济指导性计划和产业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进行管理、控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市场调节,在确定发展方向、资源配置等方面起着基础性作用。这种过度干预的经济模式使得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十分密切,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依靠政府来获得各种资源维持自身发展,而非通过主动的市场竞争来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同时,为了在维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保护国内弱势产业的发展,日本政府一方面实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大力扶持汽车、家电等出口制造业,另一方面也对农业、服务业等劳动生产率低下的产业给予各种补贴保护。这些落后产业在政府的荫庇下获得大量的资源,阻碍了市场资源向高效率经济部门的转移,使得日本未能在日元升值的机会下实现根本性的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这也导致了日本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增长乏力。第二,产业结构升级停滞。根据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伴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会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