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泡沫经济过程。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进入了长达十多年的经济衰退。目前的中国经济与泡沫崩溃前的日本经济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巨额外汇储备、本币升值、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大幅上扬等,这些因素引起了一部分人对中国是否会重蹈当年日本覆辙的担忧。然而目前的中国经济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经济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出现日本式的长期衰退的可能性很小。但认真吸取日本泡沫经济教训,防止中国经济大起大落,则是当务之急的事情。
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原因多种因素作用导致日本的泡沫经济。政策失误,长期实行扩张性政策,市场流动性过剩,大量资金涌向资产市场是直接原因;“股价神话”、“土地神话”,全国上下对未来预期的盲目乐观,是形成泡沫的间接原因。具体来看:一是政府实行扩张性宏观政策,矫枉过正。为消除“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大幅升值的影响,日本政府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刺激内需。货币政策方面,日本央行从1986年1月至1987年2月13个月间,连续5次降低再贴现率,由当初的5%降至历史最低水平25,并将其保持到1989年5月。日本政府没有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政策,在国内需求旺盛、资产价格高涨的情况下仍然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本来资金已经很富裕的经济体系内到处充斥着廉价资金,企业融资便利且成本较低,大量资金进入非生产领域,催生巨大的资产泡沫。二是市场资金过剩,企业和个人投机活跃。由于企业直接融资成本较低,而股票和房地产市场收益率较高,因此,大量资金并没有像期待的那样流向制造业,更没有流向当时美国重视的IT等带来新的增长点的新经济领域,而是通过特定金钱信托、基金信托、信托银行等渠道更多地流向了房地产、股票和休闲娱乐业,推动资产价格迅猛上涨,形成泡沫经济。据日本央行统计,在1985年到1990年间,日本法人企业筹资405万亿日元,36用于实际投资,64用于股票或土地投资。三是银行支持企业投资房地产市场。20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金融自由化的推进,大企业纷纷转向依靠证券市场融资,“金融脱媒”现象严重,日本银行面临严重的生存压力和经营危机。1989年银行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由1970年的805降至657。面对这种情况,日本银行将目光转向实际资金需求不大且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房地产企业和个人,通过设立非银行公司,为各式各样从事土地和股票投机的企业和个人提供了大量融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