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更为明显。文章着重考察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和需求刺激与汉唐时期科学技术变迁的关系,并对一些挑战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例如,过去一个时期,国内学界通常将统一帝国作为促进科学技术的积极因素,西方学者则对此持否定意见。本文认为政治上的统一对科学技术的影响十分复杂,很难简单用“好”或“坏”界定,尊重历史的必要方式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较高层次的中西学术交流,不应该期望在历史观念和结论上的“速成”,有了这样交流的渠道和意识,就体现了一种进步。
f似乎有意与彭卫的论文相呼应一般,本年度有一部涉及中外学术交流方面的著作,它所具有的方法论价值,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这就是胡志宏所著《西方中国古代史研究导论》5。此前20年间的中西学术交流,就其规模和影响而言,都是改革开放之前所无法想象的,也因此而容易招致自我满足,而忽略了其中的结构性欠缺随意性与局部性的成果较多、注意全局性和不同研究范式研究的成果较少。就不同国家“汉学”重要成果的导入、介绍而言,大概以日本和法国为最多。追寻其中原因,与几位学者的个人阅历和喜好相关。论及日本汉学在大陆的影响之大,刘俊文、徐世虹的居间之功不可没谈到法国汉学为中国学者所重视,同样与耿的贡献息息相关。他们的介绍不乏深度,但对于世界汉学而言,难免偏于一隅。具有全局意识的是,由阎纯德任主编、自1996年起每年出版一集的《汉学研究》。它对于各国的汉学传统及学术近况,给予同等的关注。但它是集刊而不是研究专著,每集的作者数十人,各篇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即便是对所论国家的汉学了如指掌,读者依然无法得到全局的知识。胡志宏新著的出版,相当程度上弥补了此前存在的不足。她以一人之力撰成七章约31万字的著作,介绍了西方汉学家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范式,其中与秦汉史相关的部分约占三分之一。本书的特点是关照全部汉学系统,选择有明确的针对性,介绍系统而全面,
f不仅考虑到汉学的发展系列,还注意重点介绍目前的研究态势。特别是“关于中国历史模式的讨论”、“许倬云的《汉代农业》与陈启云的批评”、“早期宗教、民间宗教和鲁惟一的两汉研究”、“巫鸿与武梁祠研究”等专题,无论是理论上、还是个案上,都在关注着不同的史学范式,呼唤着中西学术的深层交流。如,《剑桥中国秦汉史》附录中针对中国传统历史学提出的质疑,到目前为止,中国学者之中以英文加以商榷、进行平等的学术讨论的,却仅见旅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