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行为、设备设施运行和医疗环境安全等相关方面。2每项医疗行为都必须查对患者身份。应当至少使用两种身份查对方式,严禁将床号作为身份查对的标识。为无名患者进行诊疗活动时,须双人核对。用电子设备辨别患者身份时,仍需口语化查对。3医疗器械、设施、药品、标本等查对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执行。十一、手术安全核查制度(一)定义指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和患者离开手术室前对患者身份、手术部位、手术方式等进行多方参与的核查,以保障患者安全的制度。(二)基本要求1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和标准化流程。2手术安全核查过程和内容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3手术安全核查表应当纳入病历。
8
f十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一)定义指为保障患者安全,按照手术风险程度、复杂程度、难易程度和资源消耗不同,对手术进行分级管理的制度。(二)基本要求1按照手术风险性和难易程度不同,手术分为四级。具体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2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手术分级管理工作制度和手术分级管理目录。3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手术分级授权管理机制,建立手术医师技术档案。4医疗机构应当对手术医师能力进行定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手术权限进行动态调整。十三、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一)定义指为保障患者安全,对于本医疗机构首次开展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或诊疗方法实施论证、审核、质控、评估全流程规范管理的制度。(二)基本要求1医疗机构拟开展的新技术和新项目应当为安全、有效、经济、适宜、能够进行临床应用的技术和项目。2医疗机构应当明确本机构医疗技术和诊疗项目临床应用
9
f清单并定期更新。3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新技术和新项目审批流程,所有新技术
和新项目必须经过本机构相关技术管理委员会和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方可开展临床应用。
4新技术和新项目临床应用前,要充分论证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或技术风险,并制定相应预案。
5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开展新技术和新项目临床应用的专业人员范围,并加强新技术和新项目质量控制工作。
6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新技术和新项目临床应用动态评估制度,对新技术和新项目实施全程追踪管理和动态评估。
7医疗机构开展临床研究的新技术和新项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十四、危急值报告制度(一)定义指对提示患者处于生命危急状态的检查、检验结果建立复核、报告、记录等管理机制,以保障患者安全的制度。(二)基本要求1医疗机构应当分别建立住院和门急诊患者危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