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滑轮上方的挂钩;
②起点连接完毕后,本着从上而下、从下而上的原则,按照固定的方向依次绕过每个滑轮;
③每个滑轮只能使用一次。
(引导学生分析,滑轮组能省多少力实际上是由动滑轮部分决定的)
2、不考虑动滑轮重和摩擦时,如果动滑轮部分由
根绳子连接,则:FGs
h
思考:如果只是不考虑摩擦,动滑轮的重不能忽略不计,情况又如何呢?
九、随堂练习,深化理解
练习2如图,A是____滑轮,B是____滑轮,G=80N。
①不计摩擦及滑轮重,则F=_________。
②如每个滑轮重10N,则F=_________。
答案:定、动、
40N、45N
练习3:如下图所
示,拉力F100N,物
体重力为240N,若不
考虑与滑轮间的摩
擦,那么动滑轮的重力为多少?如果用这
练习2
练习3
练习4
5
f个装置匀速拉起重为600N的物体,则拉力为多少?(答案:60N、220N)练习4:若物体M的重力为280N,M沿水平向右的方向匀速运动时与地面的摩擦力为30N,
则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至少为___。如将重物移动1米,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____。(答案:10N、3m)十、小结内容,构建体系让我们共同来回顾这节书的内容,我们分别学习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使用方法以
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学习了滑轮组的缠绕方法,并总结出滑轮组的规律。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一起经历了一个完整探究的过程,从提出问题开始,我们一起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最后一起分析和交流我们的探究结果,相信从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受益匪浅。以后我们还要进行更多的科学探究,不断提高大家的学习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提出问题→实验探究→交流分析→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我认为本节课有五个地方的设计是比较成功的:①滑轮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将这样的内容交给学生自己进行探究,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进行实验,可以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获得;②进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特点的实验之前,对实验的目的和方法作了比较好的铺垫,使学生的实验目的明确,过程清晰,因此实验的进程较快,效果良好,绝大部分学生能得到正确的结论;③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表格和结果,并由学生本人进行分析和讲解,给了学生更大的交流空间,提高了学生的能力;④在探究滑轮组的绕法时,教师并没有给出意见,只是让学生自己大胆地进行尝试,并给了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学生兴趣高涨,求知欲望强烈;⑤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整节课都是以学生活动(包括实验、交流)贯穿始终,符合新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