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来作为筛查手段存在较大争议。有研究表明CT对于大肠癌高危人群的肠息肉检测在敏感性上优于DCBE,但特异性不及后者12,DCBE技术在检测大肠癌和直径≥1cm息肉的敏感度不如全结肠镜检查13。CTC
f是断层扫描基础上三维重建来检查肠道病变,Meta分析发现CTC对大肠癌的敏感度高达96014。Haa
等15最新研究显示,在搜集4086例患者的CTC数据后进行Meta分析,认为与肠镜检查相比,CTC对直径≥10mm腺瘤的诊断具有高敏感度,对直径≥6mm进展型腺瘤的诊断敏感度较低,因此CTC用于大肠癌筛查尚存在争议。总而言之,放射影像手段受到场地设备、医生阅片经验、累积辐射和检查费用等因素影响,限制了大肠癌筛查中的广泛运用,通常用于无法或不愿进行肠镜检查的患者。
临床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发展为从外周血或粪便中早期检测大肠癌提供新途径。传统的生化检查如癌胚抗原(carci
oembryo
ica
tige
,CEA)等由于特异性低常作为参考指标,粪脱落细胞及基因检测技术(stoolDNAtesti
g,sDNA)为最新前沿技术,目前已能检测出与大肠癌有关的癌基因有Kras、Cmyc等,抑癌基因有P53、APC、DCC等。一项多中心研究,Imperiale等16采用sDNA和化学法粪隐血试验对4404名一般风险人群进行筛查,发现两者敏感度分别为516和129,特异性分别为944和952。武子涛等17把粪脱落细胞学与FOBT联合检测筛查大肠癌,结果发现两种方法结合可明显降低筛查试验的假阴性率,而特异性无变化,对大肠癌的早发现有利。但由于sDNA技术的细胞收集比较繁琐,细胞分离困难且大肠癌发生、发展受到多基因控制,加之费用昂贵目前尚无法广泛应用,但粪脱落细胞及基因检测技术目前成为非侵袭性大肠癌筛查研究热点。
2筛查对象和危险因素
大肠癌筛查对象的选择目前存在一定的争议。2008年美国联邦预防医学特别委员会(U
itedStatespreve
tiveservicestaskforce,USPSTF)建议18通过每年1次FOBT、每5年1次乙状结肠镜和每10年1次结肠镜检查对50~75岁年龄段人群常规筛查,对76~85岁人群不再常规筛查,而对85岁以上人群则不再筛查。2007年浙江嘉善、海宁开展的大肠癌早诊早治项目选择的对象为40~74岁当地居民19,采用危险因素数量化评估,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行直肠指检和结肠镜检查:一级亲属有大肠癌史;本人有癌症史或肠息肉史;同时具有慢性便秘、慢性腹泻、黏液血便、不良生活事件史(如离婚、近亲属死亡等)、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结石史。
大肠癌发病率还与性别存在一定相关性,女性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