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涵义内部控制(I
ter
alCo
trol),就字面意思而言,是指在组织系统内部实施的控制,只一词汇最早作为专业概念被提出是在193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发布的《独立公共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文告中,,指为保护现金和其他资产,检查簿记事务的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采取的手段和方法。其后随着内部控制理论的不断完善,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当前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和认可的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美国会计学会、财务执行官委员会、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和管理会计师协会共同组成和发起的组织委员会,亦即COSO委员会(CommitteeofSpo
sori
gOrga
izatio
softheTreadwayCommissio
)于1992年提出并与1994年修改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对内部控制提出的定义: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及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纵观内部控制概念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的内部牵制阶段;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的内部控制活动组织阶段;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内部控制结构组成阶段;九十年代后的内部控制综合框架阶段。(1)内部牵制阶段20世纪初期,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规模有了扩大,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分离。美国一些企业在非常激烈的竞争中,逐步摸索出一些组织、调节、制约和检查企业生产活动的方法,按人们的主观设想建立了“内部牵制制度”。该设想认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有意识地合伙舞弊的可能性也大大低于单独一个人或一个部门舞弊的可能性。内部牵制制度是按照这种设想建立起来的,要求任何经济业务活动或经济事项的处理都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经手的会计工作制度。这是内部控制的雏形。直至20世纪40年代,内部控制的发展基本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根据内部牵制思想,该阶段内部控制的着眼点在于职责的分工和业务流程及其记录上的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内部牵制主要通过人员配备和职责划分、业务流程、簿记系统等来完成。目标主要是防止内部的错误和舞弊,通过保护组织财产的安全来保障组织运转的有效性。(2)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内部控制的发展进入内部控制制度阶段。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中,首次对内部控制作了定义:“内部控制包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