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中国电影发展至今,无论是文化的角度还是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看,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格局,逐渐走向成熟,并向着国际化的轨道驶进,在国际影坛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同时还出现了继第五代导演后的又一个“新生代”第六代导演。
第六代导演,一般是指出生于60年代、80年代以后在艺术院校毕业、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为影坛所注目的创作群体。这一批导演,在出道时就有自己的创作理念,其创作也体现出与第五代导演相区别的特点。90年代以来,他们的作品又体现出创作转型的特征。将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加以研究,有助于把握其创作特点与把握中国电影的发展走向。近两年,又有一批毕业于艺术院校的新导演加入这一群体之中,我们不妨把他们称为“后六代”导演。从大的范围看,他们并未形成与第六代导演明显相异的共同特点,即未形成影坛第七代,因此,仍可将他们归入第六代导演行列。
第五代导演丰富而广阔的生活阅历,无疑成为其鲜明艺术风格得以形成的丰厚底蕴,也成为了其终生取之不尽的精神富矿。其对生活广度的体认,对于生活艰辛的感受,对于苦难的认同,皆具有非常的经验。而第六代导演则与第五代导演有着迥然相异的人生经历,他们成长于经济复苏的开放时代,尽管他们没有了第五代丰富的生活阅历,然而其对生命的体验却大为深刻。因此,在对电影艺术创作的理解上也有各自的独到见解,并形成自己的电影艺术创作特色。
13
f而第六代的理论背景非常复杂。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正是国外各种理论思潮在中国大陆走马灯似的风行之时:
人道主义、存在主义、女权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精神分析理论、符号学理论……各种理论对这一代人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