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构建“活动式课堂”的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课题背景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的一场变革,也是进一步推动我国教师教育事业发展,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重要契机。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成为了一种必然。自2002年秋季以来,市课改实验已进入第六个年头,纵观我们目前的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老师容易偏重知识的传授,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不少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失去了学习的信心,甚至对学习产生逆反、抵触心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低,这些已很不适应目前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程背景下我校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很多尝试,通过实践,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方式虽然有了一定的改变,但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还没有被广大教师真正内化,还没有变成持续的教学行为,教学效率普遍较低。2、课题研究的意义活动教学认为,活动与发展是教学的一对基本范畴,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实现的,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活动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现行教师传授和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动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为学生创设各种有效活动机会,优化活动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贯彻陶行知“手口脑并用,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自觉地参与,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使其获得全面和谐、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一种课堂教学程序,最终达到“高效课堂”,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二、课题理论基础及概念的界定1、活动的基本范畴简单地说,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对活动可作多侧面的划分,最基本的主要依据心理学的划分,即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所谓外部活动,主要指实物性的操作活动。感性的实践活动。内部活动主要指内部心理与观念活动,主要包括知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