锰质结核。属淡水浅湖~滨湖相沉积。顶部为含铝质泥岩,富含鲕粒,俗称“桃花泥岩”,层位稳定,分布广泛,
f是良好的标志层。8K8砂岩为灰、深灰色细~中粒长石石英杂砂岩。本组厚6270m~12151m平均9300m。
(八)、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以K10砂岩底界与下石盒子组分界,属陆相沉积,全组厚54760m~60049m,一般56778m,按岩性组合可分为三段:下段(P2s1):岩性主要由杏黄、黄绿、灰绿、紫红色细粒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组成。底部为中~粗粒长石石英杂砂岩(K10),泥质胶结,具交错层理。与下伏下石盒子组呈整合接触。本段厚28760m~31049m,平29778m。中段(P2s2):岩性主要由杏黄、黄绿、灰绿色粗、中、细粒砂岩,灰绿色、紫红色粉砂岩、泥岩组成,夹数层中厚层状粗粒长石石英杂砂岩。中部夹厚0m~050m的锰铁矿层。本段厚200m~230m,平均210m。上段(P2s3):岩性主要由黄绿色、灰绿色、细粒砂岩,灰绿色、暗紫色粉砂岩及泥岩组成。为本区出露的最新岩层,全层出露不全,仅在大尖山、二尖山、方山、李街村一带有零星出露,因受剥蚀,所见厚度6000m左右。(九)、第四系Q沿长河各沟谷,两侧山坡及山梁均有大面积分布,角度不整合于不同岩层之上。中更新统(Q2):下部为浅红色至暗红色砂质粘土,夹铁锰质薄层,半胶结至不胶结,中部为灰黄色砂砾层,上部为红色砂质粘土,含钙质结核。厚0m~2300m,平均1600m。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上更新统(Q3):灰黄色亚砂土中夹钙质结核,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度大,底部有灰黄色未经胶结的砂砾层。厚0m~890m,平均厚500m。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全新统(Q4):为近代河床相堆积,以砂质土,砂砾层为主,厚0m~1400m,一般为10m。本井田含煤地层沉积类型和特征与晋东南其它地区大致相同,主要煤层及标志层可以对比。因此,仍沿用晋东南地区标志层对含煤地层进行划分,其对比程度可靠。本报告仍沿用传统的岩石地层单位划分和对比地层,将太原组与本溪组之界置于晋祠砂岩(K1)及其相当层位之底;山西组与太原组之界置于K6灰岩之上的K7砂岩(相当于太原西山的北岔沟砂岩)底或与其相当层位;下石盒子组与山西组之界置于K8砂岩(相当于太原西山的骆驼脖子砂岩)底或与其相当层位;上石盒子组与下石盒子组之界置于“桃花泥岩”及其相当层位之上的K10砂岩之底。由于本井田太原组3层石灰岩(K2、K3、K5)普遍发育,层位稳定,因此说原报告对太原组地层的对比是可靠的。在二叠系地层中,自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