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儿童社会性发展
第一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与研究
一、单项选择题
1、精神分析理论是儿童心理发展史上第一个关于个体发展的理论学
派,该理论的创始人是(A)
A弗洛伊德
B班杜拉C皮亚杰
D埃里克森
2、新精神分析主义者(D),提出考察儿童发展时既要考虑生物
因素又要考虑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他根据个体
社会化历程的不同时期中所经历的自我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把
个体人格和社会性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A弗洛伊德
B班杜拉C皮亚杰
D埃里克森
3、(B)认为,个体社会行为起源于直接学习和模仿。
A弗洛伊德
B班杜拉C皮亚杰
D埃里克森
4、模仿作为儿童掌握社会行为的一种机制或途经,是一个复杂的过
程,它有四个子过程构成,顺序正确的是(A)
A注意保持动作表征动机
B注意
动作表征保持动机
C注意动机保持动作表征
D注意
保持动机动作表征
二、填空题
1、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_和沃尔特斯_。
147
f2、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和柯尔伯格。3、班杜拉认为儿童行为起源于以偶然强化为中介的直接学习和_模仿。4、布朗芬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中的四大系统的分别是_宏系统_、_外层系统_、_中间系统_和_微系统5、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数据收集的主要方法有_观察法、_访谈法、_问卷法、_实验室实验和_现场实验6、一份完整的问卷一般包括_标题_、_前言_、_指导语_、_问题_和_结束语_几部分。7、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两种基本类型有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8、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主要采用的两种研究设计有横断研究_和_纵向研究或追踪研究_。三、名词解释1、直接强化:是儿童自己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对该行为以后重复发生的可能性的影响。P82、替代强化:是指榜样行为的结果对学习者的学习所起的强化作用。P83、自我效能感:所谓自我效能感,即是指个人对影响其生活的事件能够施加控制的意念。P84、固定行为模式:是物种与生俱有的用以帮助其适应环境的行为反应。(P13)
247
f5、微系统:个人在环境中直接体验着的环境。儿童的微系统之一是有父母和儿童的同胞组成的家庭,另一个微系统是学校环境,主要有教师和同伴组成。P166、中间系统:指儿童直接参与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与相互的影响。P167、外层系统: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个人有着影响的环境。P168、宏系统:指儿童所处的社会或亚文化中的社会机构的组织或意识形态。P17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