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前言
绿化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城市进步的象征。绿化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国内外的实践和经验表明,使城市贴近自然,融入自然,日益成为未来城市绿化发展的主旋律。一、总则二、现状分析三、绿化系统规划四、近期建设五、实施对策一、总则第一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城市绿化条例》以及《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上海市植树造林绿化管理条例》和相关的法律、法规。2、《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1511批准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1、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规划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2、体现大都市圈发展的思想,规划城乡一体、具有特大型城市特点的绿化体系。3、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市民居住、生活、休憩功能。第三条规划原则1、生态性原则:以生态效应为核心,完善绿化生态功能。2、系统性原则:增强绿化系统功能,完善绿地类型和布局。3、多样性原则:体现生物多样性,丰富植物群落层次、种类。4、地带性原则:强化地域特点,品种选择、栽植因地制宜。第四条规划期限远期到2020年,近期到2005年。第五条规划范围为市域6340平方公里二、现状分析第六条对城市绿化发展的总体认识和分析
f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上海的绿化建设经历了由慢到快,由小到大、由量变逐步到质变的发展阶段,形成今天的格局和特点。
1、1949~1978年,缓慢发展阶段。
解放前,上海的绿化建设缓慢、无序,分布不均。1949年前的百年间,全市平均每年仅开辟绿地0.6公顷,各种公园绿地约为89ha。这些绿地绝大部分集中于租界和上层人士聚居的住宅区,市民群众居住集中的南市、普陀、杨浦等地区没有一块公共绿地。
解放以后,上海的绿地建设随着城市发展逐步展开。特别是结合旧城改造,相继建成第一条外滩滨江绿带、肇嘉浜林荫道、人民公园、杨浦公园、长风公园、西郊公园等。到1978年,市区绿化总面积达到76lha,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由解放初的013平方米增加到047平方米。29年间绿地年均增长约23ha。
2、1986~1998年,稳定增长阶段。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城市绿化建设进入了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特别是土地有偿使用、引进外资参与城市建设等政策推行以来,结合城市道路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建设,绿化建设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