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点的探讨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深,特别是其开创的田园诗派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他的田园诗情感丰富离不开当时的写作背景,更与作者的丰富经历息息相关。诗人生活在战争时期,朝廷统治黑暗,但在田园诗文中充满了超凡脱俗,渴望回归自然和隐逸的感情,字里行间虽朴素却透着天然浑成的意境美。陶渊明是一个主动辞官归隐的诗人,他看重的是人生的意义,他开创的这个独立的田园诗派值得敬仰。陶渊明的田园诗从写作背景到艺术特征都有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
一、陶渊明的生平与田园诗背景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私溢“靖节”,也称靖节先生,号五柳先生。他是浔阳人,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曾任江州祭酒,彭泽县令等,最后一次出任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离而去,从此隐归田园,他是田园诗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后来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由于受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他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和“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成了他的生活写照。
中年时期的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职,到了江陵。陶渊明看不惯敌人野心勃勃地想要图谋篡晋,便产生了归隐的想法,后来,为了给晋朝带来一丝希望,他又出任了参军,直到最后,陶渊明还是决定,“不为五斗米折腰”,坚决辞去彭泽令归隐。陶渊明的一生,从自幼接受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熏陶,没落的生活和家中亲人的影响让他有了入仕途的抱负,到开始游官生涯,以谋生路,到看透了官场的险恶,“少无适俗韵”的思想让他产生对归家的渴望与对大自然的怀念与向往,最终在辞彭泽令后,他之前不断在谋宦和归隐两条路中的选择,归隐时想谋宦,谋宦时想归隐的矛盾心情最终平复,下定决心,归隐田园,并写下了一篇篇闻名于世的田园诗。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成就
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千年隐逸之宗”,是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写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也最高,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f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而且包含了他的成长背景,生活经历和独特的个人见解与思想感情。少年时期长时间生活在乡村田园,娴静的生活使诗人产生了对田园生活的怀念与追求;混乱的社会环境与少时安静的生活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