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不同的感官的沟通与转移来产生丰富的联想。对莲叶荷花等物象在感官上由视觉向嗅觉、味觉、触觉等方面迁移。引导帮助学生想象:习习微风送来了莲叶荷花缕缕的幽香,在这炎炎六月的暑天,真是沁人心脾,凉意顿生。古诗词的绘画美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在教学时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领会诗词中的绘画美。
二、诵读品味感悟语言美
古诗词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因而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强朗读古诗词有助于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是综合感受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一)强化朗读,感知语言美小学古诗词教学首要的是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出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然后通过正确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首先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把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轻重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来。古诗中的绝句和律诗在一般情况下奇数不押韵,偶数句押韵,一押到底,不变韵。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读得轻一点儿,使上下句音节和谐对应,这样才能产生沁心感怀的韵味效果。一是划分节奏,《题如西林壁》的可以这样划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二是重音,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是依靠情感语气来实现的,其中语音轻重是关键,因此必须根据诗歌的表达重点,确定少而精的词语加以重读处理,并用着重号“”标示。如《咏柳》应把“妆”“一”“谁”“似”读成重音。三是语调,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确定哪句(部分)用升语调,哪句(部分)用降语调,分别用“”“”表示。注意诗句前后部分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如“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句可作如下语调处理,不知细叶谁裁出?读升语调时音量逐次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从强渐次减弱,语速平缓。其次是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应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诗歌的资料,这才可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如《泊船瓜洲》一诗是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抒情杰作。写于他再次入相的赴京路上,泊船瓜洲古渡之时。这次复相,意味着对他前期改革的肯定。此时此刻,一种将要为国家一展雄才的欢娱充盈着创他的整个身心。然而他毕竟是一位身历风霜的政治家,对前程并不抱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