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各个方面将苦寒穷形尽相极力加以刻画,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一番铺排后,又从受冻的万物中拈出麻雀,写它苦寒中的心理和状态:“啾啾窗间雀,不知已微纤。举头仰天鸣,所愿晷刻淹。不如弹射死,却得亲”,真是越写越见新奇。另一首《郑群赠簟》也与此仿佛:先遣词极力夸说竹席的珍贵可爱:“携来当昼不得卧,一府传看黄琉璃。体坚色净又藏节,尽眼凝滑无瑕疵。”然后渲染自己如何怕热作为铺垫。最后夸张得到郑群赠簟,睡在上面产生的奇迹:“呼奴扫地铺未了,光彩照耀惊童儿。青蝇侧翅蚤虱避,肃肃疑有清飙吹。倒身甘寝百疾愈”。几乎每一个字都锻造得突兀奇巧!必须指出的是,所谓新巧并不等于奇特,不一定都像韩诗那样“唯陈言之务去”,有的字很寻常,但用的恰到好处,就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众所周知的王安石《泊船瓜洲》:
f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此诗写于神宗熙宁八年(1075)二月,诗人第二次拜相,离开隐居之地钟山渡江北上之际。此诗历来受人称道,主要是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特别又是其中的“绿”字。据洪迈《容斋续笔》说,他曾亲见诗稿,其中“绿”字改过十几次,先后曾改为“到”、“过”、“入”、“满”等字,都不满意,最后定为“绿”字。“绿”字为何精警?因为它把无形的春风转换为鲜明的视觉形象,从而达到两种效果:一是大自然由此勃发出生机春风拂煦,百草萌生。千里江南,一片新绿;二是暗指皇恩浩荡。神宗与此时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并要他立即北上,看来新法又有希望。诗人希望凭借这股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新局面。而这些内涵,是“到”、“过”、“入”、“满”等无法实现的。可以说,一个寻常的“绿”,给这首诗乃至王安石带来了千古的声誉。其实,王安石诗中的“绿”字不止此篇,也都使用的很工巧,很精到,如《北山》:“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前一个“绿”字,将北山流下的溪水涨满山下陂塘,一派春水接天、春光无限,并让我们产生想象:北山溪水带给钟山脚下的不止是春水,也给山下万物乃至江南带来春意、带来生机。它与后面“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两句相连,更在寻常语中顿生无限精妙意,《石林诗话》评此诗“但见舒闲容与之态”实际上包孕静中生动、,无中生有的禅意。后一个“绿”字正好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