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难的条件下开创了治水奇迹为沂沭河流域的洪水出路开山辟岭在百余万亩盐碱荒地
f上建立起了科学的引黄灌溉、排水系统在全省各主要河道上修建了百余座大中型水库群和多种多样的群众性小型工程。人们永远不会忘记由干部、技术人员和千百万民工组成的治水大军为这些伟大事业夜以继日忘我劳动常年战斗在工地上以青春甚至生命在构绘的这幅治水蓝图上实现了他们人生的自我价值。这是艰苦奋斗的年代是创业的年代也是为山东水利奠定基础的年代。
60年代初山东海河、淮河流域平原连续遭受严重洪涝灾害最大受灾面积达全部耕地的80涝碱相随盐碱地突增1倍。在治水上由于只蓄不排对洪水不是疏导而是截堵结果造成水灾面积扩大省、地、县、乡之间堵水扒水矛盾迭起。特别对引黄灌溉社会上提出很多质疑、批评。广大水利工作者在困难中分析、探索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出路。挫折使人进一步认识到在黄淮海平原治水中包括大规模发展引黄灌溉都必须从排水入手。当时把不具备排水条件的引黄灌溉暂时停下来虽然是一副苦药但对以后积极慎重发展引黄灌溉起了重要作用。山东黄淮海平原的综合治理就是从防洪除涝开始的。
70年代前后在治理淮河、海河平原中齐鲁儿女再振雄风。通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工程搞得扎实有效。治理后在历次抗洪斗争中都取得了巨大效益。在山区已建水库虽在历次抗洪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遗留了大量尾工其中不少险象丛生个别水库甚至面临跨坝危险亟待除险加固。
f实践使人们认识到50年代建成的大批水库和引黄涵闸虽然具备了蓄水、引水条件但真正能达到灌溉增产还需要大量的灌排渠系配套和完善的管理。否则只能大水漫灌。在易涝易碱的黄泛平原大水漫灌不仅不能增产还造成了大面积土地盐碱化并加重洪涝灾害已经建成的大批水库没有灌溉工程配套同样不能增产。例如东平湖水库曾经蓄水20余亿m3由于灌区没有开发只得把水白白放掉还因泥沙淤积减少数千万立方米的库容。
6070年代是水利事业经受挫折及考验的年代是曲折前进的年代是黄淮海平原洪涝治理取得重大成就的年代。
80年代改革开放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对水利事业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水利必须为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全社会服务。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为社会所公认。1989年建成的引黄济青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就是以工业、城市供水为主兼顾沿途农业和人畜饮水的综合性基础设施。
90年代国家对农业的高度重视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