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忙碌倥偬之际,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阅读长篇大论,而短小的框框杂文,则成了他们寻求资讯、调剂精神、获得情趣的最佳途径。另一方面也因为香港人越来越接受思想与风格的多元化,喜欢倾听不同的声音,因此,报纸编辑想容纳较多作家的作品,使副刊杂文阵容更为鼎盛,便把版面越分越细,越划越小
1以《听听那冷雨》为例,谈谈余光中“现代散文”的特色。
余光中想努力消除“五四”散文的负面影响,为他所大力倡导的“现代散文”的发展铺平道路。余光中在写于1963年的《剪掉散文的辫子》一文中,提出了他心目中理想的散文一种“讲究弹性、密度和质料”的“现代散文”。
所谓“弹性”,是指这种散文对于各种文体各种语气能够兼容并包融和无间的高
f度适应能力。文体和语气愈变化多姿,散文的弹性当然愈大;弹性愈大,则发展的可能性愈大,不致于迅趋僵化所谓“密度”,是指这种散文在一定的篇幅中(或一定的字数内)满足读者对于美感要求的分量;分量愈重,当然密度愈大。
所谓“质料”,它是指构成全篇散文的个别的字或词的品质。这种品质几乎在先天上就决定了一篇散文的趣味甚至境界的高低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听听那冷雨》散文家柯灵称赞《听听那冷雨》“在‘五四’以来的散文领域中,算得是别辟一境”。他说:“方块字的形象性和平仄声,神而化之,竟凝结为一幅幅绵绵密密、千丝万缕的雨景,一阵阵远远近近,紧敲慢打的雨声,甚至那潮潮湿湿的雨意,清清冷冷的雨味,飘飘忽忽的雨腥,一齐进入读者的眼耳鼻舌身,同时渗透每根神经。”
2论述鲁迅杂文广泛、持久、冷峻、深刻的内涵。(一)所谓“广泛”,是从广袤性、广度上讲,鲁迅杂文的内容包罗万象,他的笔锋对准了千奇百怪的病态社会的方方面面。早期杂文,侧重于思想文化和道德伦理领域,批判以封建思想为核心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旧风俗、旧习惯。到了中期,鲁迅杂文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明显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而后期的杂文,除了保持原有杂文的特色外,还增加了文学论争的主题和在文艺战线上的批评。二)所谓“持久”,是从时间上讲,指其持久性和韧战精神。鲁迅是拿他自己的全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