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生和发展的,实力薄弱,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同时又对它们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它使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重性。
(2)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其中下层革命派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
(3)短暂繁荣: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为民族工业扫清了一些障碍,这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因。一战中帝国主义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轻工业产品打入世界市场,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这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外因。主观原因是“实业救国”成为当时思潮。国民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一时期,由于辛亥革命胜利的鼓舞以及一些有识之士的倡导,“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并存,一起成为两大思潮,涌现了一批代表人物。如张謇、周学熙和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等。但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昙花一现,很快萧条。从民族工业发展的“短暂”,可看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实业救国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4)日益萎缩: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在沦陷区的野蛮掠夺,四大家族在国统区加强对工业的垄断,尤其是钢铁工业的官僚资本占有明显优势,中国民族工业遭到破产。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为了进行内战,空前出卖国家主权。1946
f年11月,国民党同美国签订了所谓《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导致美国货充斥中国市场,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
(5)获得新生:建国初期,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在1953年1956底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我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法,采取加工定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以及付偿定息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成功地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