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存量大,年产生量近20亿t,再生利用率不足5。有学者研究发现,我国各大城市的建筑垃圾年产量基本在1000万t以上,中、小型城市的年产量也在100万t左右。建筑垃圾资源化模式研究是建设宜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建筑垃圾产生量、资源环境影响分析,提高人们资源化处置意识,实现源头的减量化;通过构建湖北省建筑动态物质流模型,基于湖北省数据对不同的建筑垃圾循环模式比较,提出湖北省最佳建筑垃圾循环利用模式,也为其它地区垃圾处置提供借鉴;通过建筑垃圾最大化循环利用,有利于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绿色发展。
3中国建筑垃圾的利用状况
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部分大城市进行废混凝土和废砖再生利用技术的研究,建筑垃圾的管理和研究开始较晚。近年来,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建筑规模和建筑垃圾的增长与土地资源的减少呈正相关,促使地方政府、相关科学研究院、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对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相关内容与技术进行研究,并取得一些成果1。1992年以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秦皇岛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同济大学等对再生混凝土、再生骨料以及建筑垃圾再利用途径、技术进行研究。1997年“建筑废渣综合利用”成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同时,国家出台了与建筑垃圾管理相关的政策和技术规范,如1996年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2003年的《城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管理规定》(修订稿)、2006年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2008年的《再生节能建筑材料财政补助
f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及近年来颁布了《建筑垃圾处理技术规范》(CJJ1342009、《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细骨料》(GBT251762010)、《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GBT251772010)和《再生骨料应用技术规程》(JGJT2402011)等。
国内对建筑垃圾资源化生产技术、标准规范、处理设备、产品质量、使用示范等环节的相关研究日趋成熟。“十五”时期对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及其配制新混凝土进行研究,通过对比国内外再生骨料的强化技术,提出了再生骨料颗粒整形强化技术。“十一五”时期研发了地震灾区建筑垃圾的再生混凝土制品生产技术和示范生产线,并建成一座节能抗震示范办公楼。其次,开展地震灾区建筑垃圾资源化研究,建成了汇集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产业链生产工艺的2个建筑垃圾资源化示范生产基地,制定了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品质、配制混凝土标准以及应用技术指南。另外,对建筑垃圾再生产品进行研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