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中国现代美学:历程与模式一中国现代美学从王国维始,于古今转换的大变关头,受西方与日本的双重影响,得学术与文化的相互激荡,产生了一花(美学)开四叶(四种基本模式)的景观:一是梁启超的社会学模式,要求美学为政治服务,服务于中国现代性的国民性转换,让中国人民由臣民变成新民。二是蔡元培的教育学模式,把美育作为现代性人格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以美育代宗教,让美成为中国现代性的人生境界。三是朱光潜的现象学模式,朱光潜摘取西方心理学美学诸流派的思想,融距离说、直觉说、内摹仿说,移情说为一完整体系,向人们指明了,在现实中如何才能获得美。审美现象学在这里得到了明晰的说明。四是宗白华的文化学模式,把中国古代的各门艺术(诗、书、画、乐)与哲学思想联系起来,体会其中的文化统一性,并在这种统一性中突显出中国文化的特质,进而把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的差异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比较,并在更高境界上达到一致。宗白华模式其实内蕴了两种向度:美学史和比较美学。严格地说,以上四种美学模式还称不上理论意义上的模式,但却可以够得上成为中国美学的四大基点,这是20世纪前期中国美学的四大基点。以后的美学可以说都是在某一基点上,或以某一基点为主兼容他点而变异、高扬、展开。这四大基点,哪一点得到发展,是与中国现代性的整体演进相关联的。中国现代性的革命性高扬,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模式漫进中国,提高了社会学模式的政治性一方面,以文学艺术
f为主体的美感形式成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美学的政治化和政治的美学化成了从延安到北京、从建国到文革的主要美学形式。当这样一种在政治中心推动下的美学形势于1950年代起从文化整体推进到学理的时候,美学的复杂性又使之产生了新的一花四叶的效果。在新的历史文化条件下,美学的学理研究必须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马列主义使美学的学理原点成了美的本质问题,美学对马列原理的运思框架进行了最大的穷尽,形成了美的本质的四派:美是客观的,美是主观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在这一花(美学)四叶(本质四派)中,犯了理论“错误”的是主观派,取得了创新成就的是社会派。主观派把审理美现象学错认为美的本体论,一旦成为本体论,就变成可恶的唯心论。历史和理论地讲,主观派一方面来自朱光潜模式,但在新的思维结构中,这种模式由美即美感的审美现象学精粹,变形为美是主观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