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二、课堂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新课程标准
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实施的,“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因此,
f课堂教学目标也应致力于学生的发展,致力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科
素养又可分为四个方面的素养:基础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1、
基础素养:指本学科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2、人文素养;主要指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这是新课程标准所特别强调的,也是过去的课堂教学中重
视不够的。3、科学素养:主要指过程和方法等方面。这是时代的新要求,要“注
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4、信息素养;狭义的理解是
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广义的理解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
通过听、读、思、辨等过程搜集和处理课堂信息的能力。其中“基础素养”是
各学科所特有的,而“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是各学科所共
有的,且在内涵上有一致性。学生各门学科的“学科素养”提高了,综合素养也
必然提高。三、综合运用多种课堂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综合运用以下几种课
堂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提
高。
1、
正确理解“主导”与“主体”的含义。“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这
两句口号,我们喊了许多年,至今越来越多的教师提出质疑:教师和学生一个是
“主导”一个是“主体”,究竟谁更重要?到底怎么处理“主导”和“主体”的
关系?其实,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误解了这两句话。这里的“主导”和“主体”是
不同范畴内的两个不同的概念。(1)、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来看,教师和学生
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在这组矛盾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决定着学生学
习效果的好坏,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决定着班级风气的优劣……从这个
意义上讲,教师是“主导”。教师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加强对自身教学工作的反
思,要形成这样的常规思维模式:当我们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时,在任何情况下,
都要在教师自己身上找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利
于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2)、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在这个运动的过程中
居于“主体”地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自始自终成为主角,而不是教师的
“自我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同样需要形成这样的常规思维模式:在任
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在学生身上打主意。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尽量地
让学生去思、去做、去发展。2、转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