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从中随便撕扯出一两句自以为精华的语句,进行肢解式的分析。这样一篇文章,东扯一词,西扯一句,七零八落,仅有零星的碎片,绝无整体的意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境。殊不知,部分是整体的部分,脱离了整体的部分,也就失去其价值和意义了。正如舒淇的歪歪嘴很性感,但那仅限于长在舒淇的脸上,你把它拆下来,安在自己的脸上试一试。打乱了作者思维的连续性,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性,断章取义,这样的解读无异于盲人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课型的弊病就在于只有发散,没有整合;只有放权而没有引导。有流动性,但缺失方向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深入思考,既要考虑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要注意课堂的方向性。问题要小而精,要自由,但不要放任自流。语文课堂也一样,既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应该说,新课改后,老师的任务不是少了而是多了,要求更高了。虽然说得少了,但一定要说得巧。这个巧,以指引方向为目的,以深思为前提。千篇一律练语文学案教学是一种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近年来,很受一些学校的追捧。很多学校把学案课型,硬性规定为本校的标本课型,模式课型,强制课型。更有甚者,有些学校引用教育理论的只言片语,辅以教学效果的夸张渲染和媒体的宣传造势,把一种教学方式上升为一种教学理论,把一种教学理论上升为一种教学模式,把一种教学模式打造成为一所名校!一时间,名校竟起,学案遍地。学案固然有其优越性。但也绝不能校校学案、科科学案、天天学案,“忽然一夜学风来,千校万校搞学案”。事实上,学案铺天盖地,学风未必蔚然兴起。笔者以为,学案风有三大弊病:一是课堂缺乏新奇性。知识的新奇性是引导求知者学习的重要因素。天天做学案,天天展示学案,今天和明天一样,这堂课和那堂课一样,甚至语文课和数学课一样,学习毫无新奇可言。正如天天吃肉,肉也不香。清华附中赵谦翔老师曾经就一堂失败的课举例:一位老师讲公开课。读完课文,一个学生在下边懒懒地说,该分段了。这就意味老师的模式化课堂,让课堂毫无新奇性可言,遭到学生的戏谑,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了!长此下去,我们都将成为学生眼中的“分段老师”,“学案老师”。二是课堂缺乏个性。我曾经在学校的组织下,到一个以学案教学为绝对模式的学校参观学习。他们正在讲《逍遥游》,给我的感觉就是,男老师的课,女老师的课,老老师的课,年轻老师的课,全都一样。一样的程序,一样的板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