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方言的形成
邵武方言的形成
邵武话属客赣方言,但又具有闽
方言的某些特点。邵武方言的形成与外来移民大量迁入有关。闽北是闽越族领地,土著居民有自己跟汉族不同的文化与语言,早期虽有汉人到闽北开发、定居,但对土著语言冲击不大。到了三国鼎立时,东吴人大批进入闽北地区聚居,随之而来的汉语及其方言,有力地冲击了当地土著语言,对闽北方言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唐代陈元光父子、王审知兄弟先后入闽,带来大批中州语言进而影响闽北语言。宋末元初由于战乱,大批浙赣人涌入闽北,闽北语言又渗入了吴楚语言和赣方言的成份,闽北方言区从而形成。邵武与赣方言区的江西交界,明清时期江西移民大批进入这地区,从而在这里形成了闽方言与赣方言过江渡地带。邵武方言内部也有不小的差异,大致有四种土语:一是以城关话为代表,通行于水北、莲塘、沿山、吴家塘、拿口等乡镇的广大地区,称之为8220邵武话8221;二是通行于洪墩镇和张厝乡一部分,拿口镇一部分的8220洪墩话8221;三是通行于和平、大埠岗、肖家坊、桂林等乡镇和张厝乡部分地区的8220和平话8221;四是只在西部一小块地区使用的8220金坑话8221。这四种话
f之间都能勉强通话,只是8220洪墩话8221和其他三种话通话困难一些。使用人数最多的是8220邵武话8221和8220和平话8221,最少的是8220金坑话8221。新中国成立以后,大批江西人、福州人、闽南人、上海人、浙江人、东北人来到这里。各地人杂居一处,共同使用普通话交际,加之大力推广普通话,普通话在邵武相当普及。邵武方言受普通话的影响极大,以致一些方言的音和方言的词汇逐渐被普通话的字音、词汇所融合代替,某些方言特点正在消失。在邵武青少年中,许多人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却不会说邵武方言。下面将邵武方言(以城关方言为准)与普通话的日常用词作一比较。括号内的是普通话的日常用词。要说明的是,邵武话与普通话常用词的对比只是文字表达的对比,不是读音的对比。如邵武话8220爷佬8221与普通话8220父亲8221同义,而邵武话8220爷佬8221的读音是8220yāl225o8221。热头(太阳)月光(月亮)天河(银河)星儿(星星)打背(后来)落雨(下雨)落雪(下雪)烊雪(化雪)天乾(天旱)五月节(端午节)
f晚头(晚上)下昼(下午)整工(整天)厢间(厢房)猪栏(猪圈)渡头(渡口)鼎(锅)笼床(蒸笼)打塍(种地)拍洒(酿酒)鸡角船(大木船)做债(欠债)票儿(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