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一、选择题1.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2.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奏折中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七八十万两(白银),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广州是当时官方指定的对外贸易港口②丝绸是中国的一种主要的出口货物③区域闻长途贩运贸易非常兴盛④外商贸易瓦解了中国朝贡贸易体系A.①②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南宋杭州富阳县“重于粪桑,轻于壅田”,称“备田不耕,一枝桑必争护”。粮食生产“仅支半岁,半岁所食,悉仰商贩”。由此可知()A.南宋杭州不适于农业生产B.土地集中导致缺粮问题C.当地的市场意识相对浓厚D.工商业阻碍种植业发展4.《雍正朱批谕旨》载:“山右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当时山西的谚语“有儿开商店,强如作知县”。可见清代A.传统观念发生变化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D.地域性商人群体形成5.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指出“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史上的普遍的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明清的中国也可以说是一个士魂商才的时代。”这说明中国明清时期A.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已名存实亡B读书人通过商业活动跻身仕途日益普遍C.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D.商业经营的好坏是衡量士人成功与否的标准6.东汉前期,郡县工官除制作器物外,还兼向当地私人手工业征税物。下图为当时设置工官的城市。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fA.农业是古代中国政权的经济支柱B.东汉利用经济手段巩固专制集权C.官营手工业一直居世界领先地位D.当时黄河下游地区手工业较发达7.《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货。”《周礼》记载:“以九职任万民六曰商贾,阜通货贿。”从材料我们可以得到的确切信息是A.当时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B.周朝时政府重视商业发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