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浪漫主义文学在欧洲各国的发展英国
英国是最早出现浪漫主义文学的国家之一。英国浪漫主义作家不满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愤世嫉俗和向往大自然的倾向。罗伯特彭斯(17591796)和威廉布莱克(17571827)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前驱。彭斯从苏格兰民歌中吸取养料,擅长抒情与讽刺,《苏格兰方言诗集》(1786)揭露了贵族的贪婪残暴、荒淫无耻,赞颂了农民的纯朴、勤劳、善良,风格清新刚健,语言通俗,音韵响亮,达到了18世纪英国诗歌的高峰。布莱克的《天真之歌》(1783)和《经验之歌》(1794)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革命的热情,前者以“羔羊”为典型,抒写温柔仁爱的理想世界,后者以“老虎”为典型,表现对黑暗社会的不满。长诗《四天神》(1804)揭露统治者对外掠夺、对内压榨的反动本质。他也运用清新的民歌体和奔放的无韵体写诗,具有象征意义和神秘色彩,因而受到20世纪评论家的重视。真正开创浪漫主义潮流的是“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萨缪尔柯勒律治(17721834)和罗伯特骚塞(17741842)。“湖畔派”诗人从歌颂法国大革命到产生抵触情绪,蛰居到英国西北湖区,寄情山水,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农村生活。柯勒律治与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奠基作,提出了浪漫主义艺术的要点。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忽必烈汗》即收入其中,这两首诗写出东方古代的景色,充满幻觉和奇谲的意象,赋予大自然以强烈的魅力。骚塞的短诗《书斋咏怀》在故纸堆中寻找知音,发思古之幽情,与世俗格格不入。这三位诗人对大自然的歌咏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拜伦和波西比希雪莱(17921822)将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这两位诗人加强了对现实的关注,更具批判精神。雪莱生于贵族之家,在牛津大学学习期间,因发表论文《无神论的必然性》而被开除。第一首长诗《麦布女王》(1813)表达了他的政治、哲学观点。长诗《伊斯兰的起义》(1817)写的是革命与专制的大搏斗,这是一部混合着神话、幻想和现实感的瑰奇作品。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塑造了一个不屈不挠的斗士,通过神话描写被压迫人民的苦难和暴君的必然下场,预言革命一定会到来。全诗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雪莱还以抒情诗著称于世,他的诗歌发展了华兹华斯开创的描写大自然的传统。《西风颂》、《云》、《致云雀》等作品,音韵铿锵,感情真挚,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