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金点子案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本案例提出的背景:由于受传统教学和考试模式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着严重的误区,严重阻碍了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既不符合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完全违背了历史教学工作的本意。那么如何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让学生在新课改的理念之下既掌握基础知识,又学会运用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呢?我的做法是从初一就按照计划一步步培养学生的自学创新能力。这样既可以把老师从繁重的讲课批作业中解脱出来,专心致志备好课,同时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的方法及过程:
第一步:教学生学,领学生干。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勤老师培养懒学生,如果老师什么事也大包大揽的话,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对老师依赖性太强,而且毫无应变能力,只会死记硬背。这样的学生走上社会也只会惟命是从,毫无主见,于国于人于己都不利。具体方案:1、深奥的知识帮着学生分析,让学生感受到课本之外还有无穷的魅力。比如七年级(上)第二课《原始农耕文化》提到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家畜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半坡居民饲养猪是为了吃肉,饲养狗是为什么?学生按照常理自然会回答说是为了看门防小偷。然后,我就帮学生拓宽知识面:当时人们饲养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野兽的侵袭。2、类似的知识帮着学生找规律。比如评价重要历史人物就有规律可循,学生按照我戴帽子(总说)、穿衣服(分说)、穿鞋子(总说)的规律,学会了评价秦始皇,自己也就会评价汉武帝、唐太宗。3、类似的课文帮学生学会编提纲。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我就给学生总结规律,类似的问题要知道变法的目的、背景、人物、内容、作用或意义。当学到《北方民族大融合》一课时,关于孝文帝改革基本知识,学生就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自己学习了,但老师还要暗中相助。第二步:逼学生学,帮学生干。经过一年的锻炼,学生正如蹒跚学步的孩子,走路的基本要领都会了,这时就需要撒手逼学生自己在知识的海洋里闯荡。当他们碰到自己解决还比较棘手的疑难问题时,需要老师及时点拨,举一反三,并将问题的难度和广度逐渐加深,让学生一步步学会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具体方案:1、为学生断奶,只准备些小点心(学习提纲)。刚开始时,老师不讲课学生还非常不适应,他们就像刚断奶的孩子,离开了老师就好像少了点什么。我就精心准备好学习提纲,先是由学习小组长领着本组成员一起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