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传》,成《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四大部分100篇,主要记载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即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成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史学地位:史料保存丰富完整,对《史记》作出有益校正和补充。文学价值:工整严谨,别具风格,与《史记》形成一“密”一“疏”两种风格。《苏武传》苏武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对话描写、细节描写的运用,塑造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利禄不可诱,饥寒不能摧,私情不能移的爱国者形象。
《汉书》故事:《请杀张禹》朱云不畏权贵的勇气和正直的品格。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万年教子》对谄媚攀附的讽刺批评。含蓄而又尖锐的笔法。
三、乐府与文人五言诗
“乐府”本为掌管音乐的机构,始设于秦,到了汉武帝时,为了宫廷娱乐和庙堂祭祀的需要,开始大规模采集各地民歌,这些民歌经过加工配乐、后来就称为乐府诗,乃至称为“乐府”。
汉代乐府机关所采编演唱的诗,汉人称“歌诗”,魏晋六朝始称“乐府”或“乐府诗”,多为民歌,也有文人参与创作。后世文人多有仿作,也称“乐府诗”。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乐府歌辞总集,汉乐府民歌多辑在《相和歌辞》、《鼓吹曲辞》和《杂曲歌辞》中。
汉乐府描述真景实况,抒发真情实感;反映社会现实,暴露社会矛盾。这一创作精神,班固归结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精神。它上承《诗经》,下接“建安文学”直至唐杜甫的“新题乐府”,而中唐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则明确从理论上竖起继承汉乐府创作精神的大旗。
现存汉乐府民歌大多是东汉作品,它们广泛而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如《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苍茫而悲凉,控拆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学生灾难。其他名篇还有《上邪》、《陌上桑》、《东门行》、《病妇行》等。东汉未年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的最高成就,也是我国诗歌史上不朽的名篇。
东汉时期还出现了文人模仿乐府形式创作的五言诗。无名氏《古诗十九首》就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成熟作品。南朝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乐府诗以叙事为主,纵使抒情之作,也带叙事性。而古诗十九首以抒情为中心,其叙事写景皆为抒情,常借景抒情、以情融事,甚至直接抒情。大量运用比兴手法和叠字。代表作《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从东汉建安元年(196)至隋文帝杨坚灭陈(589),共393年的文学发展历史。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承前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