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赋”,原是《诗经》表现手法之一,汉代成为一种新文体。“不歌而诵谓之赋”,韵文和散文的结合体,
铺叙是它重要的写作特点。它形成、发展于汉代,并在汉代成熟并达到鼎盛,故曰堪称汉代文学标志的新文体。
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主要作家。形成期(汉初汉武帝)多为书写悲愤之情的“骚体赋”,有贾谊《吊屈原赋》,枚乘《七发》等。全盛期(汉武帝顺帝)多为歌功颂德的长篇“大赋”,有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和杨雄的《甘泉赋》等。转变期(汉顺帝汉末)多为篇幅较小的抒情“小赋”,有张衡《二京赋》,蔡邕《述行赋》等。
“汉赋四大家”是:杨雄、司马相如、班固、张衡。
二、西汉的散文
1、政论散文:政略家的策论,重在解决当时的社会政治问题。它也不亚于韵文,贾谊的《过秦论》、《陈治安策》,晁错的《论贵粟疏》,刘向的《说苑》等,都是西汉
的散文名篇。东汉以后,政论文成就不如西汉,较重要作家作品有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仲长统《昌言》等。
2、史记散文(1)司马迁的《史记》,为开创我国传记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汉代散文的最高成就。第一部通史:
上起轩辕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年间,纵贯三千年。《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鲁迅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影响《史记》创作的几个因素:
f1)史官家庭的熏陶,太史令的便利,打下了坚实的文字和史料基础;2)三次远游,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收集了许多民间史料;3)“李陵之祸”使其认识到武帝的横暴、法吏的残忍和上层社会的冷酷,增加了思想的进步性和倾向性。攻读、游历、遗命、蒙辱,这种特殊的生活遭际人生道路,成就了司马迁的史才、史德、史胆、史识,使他具备了完成伟大历史巨著的主客观条件,创造出了充满生机、活力、浪漫精神和斗争精神的千古不朽的杰作。《史记》的宗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艺术表现:①善序事理:采用“互见法”,以人系事,注重叙事方法,讲究结构艺术。②善写人物:善抓住人物性格特征,或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同时倾注了强烈感情,使人物描写具有浓厚抒情性,增强作品感人力量。③个性化语言:通俗简练,明白晓畅,富于感情
(2)班固,字孟坚,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其父班彪曾撰〈史记后传〉。班固曾被污入狱,其弟班超替其力辩,出狱后任兰台史令,奉诏写史,历经二十余年,完成《汉书》。沿袭《史记》,改《书》为《志》,去《世家》并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