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的图形,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此时,老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继续思考:“10这个数是由几和几合起来的?请大家用小棒摆一摆,比比看,谁摆的多?”这时,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了,努力寻找各种10的组合。最后,整理为如图3所示的结果:
图310的不同组合
案例7:教学“圆锥的体积”。在教学时,有的老师组织学生分两组实验:一组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另一组用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然后让学生借助水或沙子等材料,运用这些材料分组实验,探究圆锥与圆柱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这一相对严密的思维过程,得出这样的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不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则没有这样的关系。以上两个案例中,老师都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发现新知识,即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学有所感、所思、所悟、所得,并且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发芽、成长。
(四)重视回顾旧知识,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古语云“温故而知新”,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许多数学知识之间具有共同因素,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经验为前提。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生长点,是激发学生思维发展的有利因素,往往可以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学生可以“这样想”,也可以“那样想”,这就为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提供了可能。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回忆、类比、联想、迁移,以促进理解,激发创新思维。案例8:教学“梯形面积”。一位老师在教学时,回忆过三角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给你一个梯形,你怎样可以算出它的面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给出了如图4所示的做法:
图4
老师进一步指出有些方法不具有一般性,有些方法不利于计算,从而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上例中,老师没有直接给出新公式,而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类似的问题。教师这样做,给了学生提供了一个尝试、创新的空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f四、建立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各种因素碰撞后,灵感在实践中的体现,有时会表现为“随意性”和“偶然性”,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营造创新的气氛和环境,才能使学生跨越模仿,走向创新。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时候在教学中学生明明有问题,却因为老师太过严肃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