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引言人本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流派,是在对美国传统教育进行冲击、倡导教育革新运动的潮流中诞生的,与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等量奇观,被称为“第三种力量”。人本主义特别强调人的需要、动机和个体潜能与价值的自我实现,认为心理学应该以“完整”的健康人为研究对象,对西方的教育思想、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方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观念等方面阐述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一、西方主要代表性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一)罗杰斯罗杰斯(CarlRa
so
Rogers19021987)是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家。罗杰斯的“培养自我实现的完整的人”的教育目的观,“有意义的学习天性”的学习观,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的教学观是其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具体体现,旨在实现由“教书”转向“教人”、实现学生学习主体复归。“完整人格”“意义学习”“非指导性教学”是其价值追求。、、罗杰斯认为,教育目标应是促进“整体的人”的学习与变化,其价值追求是“完整人格”,培养独特而完整的人格,使之能充分发挥作用。其要义有三:首先,这种整体性不仅指在身体、精神、理智和情感各方面达到整体化,而且在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方面也达到和谐一致,即是身心的全面发展;其次,这种人是形成过程中的人,他们具有强烈的成长需要,不断产生前所未有的需要,不断获取新经验和探求新事物;第三,这种人是具有创造性的人,他们具有创造性地做任何事情的一种倾向、一种特殊的洞察力、一种创造性的人格,并总是处于创造过程之中。由此,他坚决反对教学中只有智力而无完整的人,学生的好奇心兴趣被扼杀了,反对传统教学中把认知和情感分裂的教学方式,而强调知情合一,反对只注重智育,不重视整个人的发展,单纯灌输知识,学生只能接受和服从,成了知识的奴隶和容器。这种知情分离的学习的结果就是学生人生意义的不和谐,成长的不健全。罗杰斯批评传统的学校教育把儿童的身心劈开来了:儿童的“理智”到了学校,但他们的感情和情绪只有在校外才能得到自由表达。罗杰斯强调的教育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完满人格,通过发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罗杰斯把教学看成是促进学生自由学习,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的主要任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