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
镇江市丹徒区高桥中学
李津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
2、培养学生个性解读文本的能力和追求真实的理念。
教学重点:
在诵读中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个性解读文本的能力和追求真实的理念。
流程安排:
一、披情入文:欣赏七律:中州巾帼世称雄,十载戎机赫赫功。秣马黄河安朔漠,横枪燕地靖边烽。角声吹月霜天白,剑气冲云汉帜红。脱下战袍还本色,尧天千古唱精忠。她,就是那位多情多义气贯长虹的女英雄花木兰。
二、再利其器:检查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三、书读百遍:(一)他山之石:
听读课文,完成下列要求:a用“”标注重音b用“”标注特殊句子的节奏c用“”“”标注语音语调d把握停顿时间长短e模仿朗读(二)可以攻玉: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总是把木兰塑造成英雄的形象。可也有人认为木兰的女子柔情更让人印象深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认为作者更倾向于体现木兰的哪种形象?小组合作探究:有针对性地选取某个段落读创作朗读脚本。预设:第一小节:“复”“不闻”“惟闻”等要重读,语调平缓,要能呈现木兰的忧心忡忡。木兰所表现出的忧愁、烦恼、犹豫、彷徨、思虑再三,我们可否可以理解为是一个成长中的人面对重大责任时的正常反应。何况,这种重大责任还需冒着双重风险违法和丢命;何况,肩负这重大责任的还是一个从军行为不能被传统社会认同的女性。任何男性对此都需要一段心理调适,何况作为女性的木兰。《木兰诗》对木兰反复叹息的描绘真实地表现出木兰的这段心理调适过程。第二小节:“大”说明征兵范围大,要重读;“十二”表示多数,“卷卷”用
f夸张的手法写出征兵之急,要重读;两个“无”要重读,强调情势之急,让人无可奈何;“愿”“替爷”重读,强调态度的坚决。整体语调由轻缓到重急。从这里可看到,木兰心生忧虑不是英雄般想济世救民、建功立业,而是从家庭出发,并非是“为国征”而是“替父征。”这更多是呈现出中国传统中的孝道。
第三小节:四个“买”句,是铺排的手法,渲染了战事的紧急,读时应由轻缓到重急,充分呈现木兰一家筹备行囊的紧张而有序,更体现木兰态度的坚决,从这里也能看到中国传统中的忠君思想。两个“旦辞”“暮宿(至)”写出了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可读出那种急迫之感。两个“不闻”“但闻”要读出低沉、缓慢、延长之感,正是离乡愈远,思想愈切,要读出陌生的环境下,木兰对亲人的眷念之意,这又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