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民生工程”,科学确定投资布局和建设时序,全力构建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坚持“三、二、一”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大力培育物流、金融、创意、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提升旅游、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建成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深入实施十大行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积极培育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为重点,大力提升农业设施、农业组织化和农业科技水平。深入实施“港航强市”战略,完善港口集疏运网络,深水泊位达30个以上,温州港进入亿吨大港行列。加强海洋海岛资源保护和开发,不失时机地发展现代临港工业、现代渔业和海洋服务业,努力打造海洋经济强市。坚持全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建设科技与产业高度融合的创新型城市。加强“质量强市”和“信用温州”建设,深入实施品牌和标准化战略,进一步打响“温州制造”区域品牌。(二)在新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上取得重大突破。坚持全域谋划建设温州大都市区,加快构建由鹿城、龙湾、瓯海、洞头、瓯江口新区、瓯江北岸及上塘等组成的主中心;支持瑞安、乐清建设沿海大城市,积极推动平阳、苍南、文成、泰顺城市化发展;调整优化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着力培育一批都市型功能区和50个左右中心镇,基本形成“1650”大都市区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传统村落向现代社区、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型。加快推进西部生态产业带规划建设,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支持文成、泰顺实施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三年规划,切实增强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三)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再造上取得重大突破。围绕建设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成温州国际机场、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温州段、金温铁路扩能改造温州段、绕城高速公路西线、乐清湾货运支线、滨海大道,启动建设龙丽温(泰)高速公路,积极抓好杭温铁路客运专线、温州至武夷山铁路前期工作。大力推进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建成温州火车南站至瓯江口段,启动建设乐清至瑞安段和市区轨道交通线。加快城市交通“六纵六横”建设步伐,构筑市区立体快速交通网络。科学规划发展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建立适度超前的电网保障体系,形成500千伏区域环网。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抓好瓯江、飞云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