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吹填通过排泥管线直接吹填到接纳区内。
本工程先进行外侧围堰和主要分隔围堰的建设,围堰形成后将进行吹填和地基处理工
f程。本工程拟建工程建设期约14个月。工程总投资约为108亿元人民币。(二)主要环境影响工程实施以后导致伶仃洋南断面流量减小0912,对伶仃洋总的纳潮量影响不显著,
但焦门洪水更多的分流至凫洲水道。工程将导致龙穴水道潮动力减弱,潮差减小,龙穴水道工程前后流量相对变化幅度都在88以上,但对龙穴岛东海域的潮位影响不大,丰、枯水期工程后平均潮位上升003m和001m。本项目对流速流向的影响集中在工程前沿和龙穴南水道,对伶仃洋航道、南沙已建港区进港航道的影响较小。
历史资料类比分析法和数值模拟预测分析法都显示本项目工程实施以后将导致围堰区周边数百米浅滩的淤积加速,尤其以围堰区东南侧浅滩最为明显,其次是围堰区东侧浅滩,围堰区西侧龙穴南水道东淤西冲,深槽西移,龙穴南水道入海深槽将往西南方向移动改道。本项目围堰实施以后伶仃航道和南沙港区的回淤强度基本可维持不变状态。但在疏浚泥倾倒期间,导致大面积海域悬沙含量增大,泥沙的沉降速率随着悬沙含量的增大而增大,落淤增强,尤其是近蓄泥坑附近的伶仃航道和南沙二期港池最为明显。
工程施工期的污染主要来自于蓄泥坑疏浚土的倾倒、二次吹填和填海溢流的悬浮泥沙影响,悬沙增量影响范围枯季大于洪季,以南北扩散为主。枯季蓄泥坑内的悬沙含量最大值可达400mgL,整个蓄泥坑在施工期超三类水质标准。预测结果表明,超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悬沙增量包络线面积洪、枯季分别为3023km2和4890km2,超三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悬沙增量包络线面积洪、枯季分别为221km2和235km2。项目建设带来较大的地形改变,将会引起附近海域流场、泥沙输送和地形冲淤现状发生变化,施工期泥沙扩散影响范围较大,对浅滩湿地生态环境、底栖生物和渔业资源有比较显著的影响;对周边开发活动影响较小。施工结束后,将会逐渐形成新的泥沙冲淤平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渐消失。工程施工对沉积物环境质量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工程填海将造成约5919811公顷的湿地、浅海永久性丧失,并造成底栖生物和鱼卵、仔鱼的损失。蓄泥坑疏浚土的倾倒、二次吹填、填海溢流产生的悬浮物将对浮游生物、鱼卵、仔鱼、底栖生物和游泳生物产生短期、可恢复性质的影响。
工程所在海域主要功能为港口,兼顾渔业资源保护。项目周边主要功能区包括港口区、航道区、旅游区、排污区、经济鱼类繁育保护区和海砂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