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脊髓灰质炎
一、概述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俗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造成的急性弛缓性麻痹,部分病例可能有永久性的肢体瘫痪。脊髓灰质炎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
二、流行病学特点
人类是脊髓灰质炎惟一的传染源,患者自潜伏期末可以从鼻咽分泌物中排毒,粪便的排毒期自发病前10日至病后4周,少数可达4月。由于无症状感染者人数可以50~500倍于有症状者,因而无症状带病毒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脊髓灰质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而日常生活接触是主要传播方式,被污染的手、食物、用品、衣物都可传播本病;少数情况下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4个月以下婴儿很少得病,1~5岁小儿发病者最多。
三、临床表现
脊髓灰质炎潜伏期一般为5~14日。临床表现轻重悬殊,有无症状型、顿挫型、无瘫痪型及瘫痪型4型。其中无症状型最多见,占90%;顿挫型占4%-8%;瘫痪型仅占01%。瘫痪型为本病典型表现,可分为: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一隐性感染或无症状型
感染后不出现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在鼻咽分泌物和粪便中排出病毒,并有血清特异性抗体升高。
二顿挫型
患者有低至中等度发热、乏力、不适等症状,伴有呼吸道炎、胃肠道功能紊乱或流感样症状,而无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大多数患者l~3d后热退,其他症状随之消失而愈。早期有排毒,恢复期血清可检出特异性抗体。
(三)无瘫痪型
患者除有顿挫型症状外,还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但不发生瘫痪。热度较高、剧烈头痛、烦躁不安,背、颈、四肢疼痛,婴幼儿表现为拒抱。可出现脑膜刺激症状和锥体外系症状,腹壁反射等浅反射初期可亢进,后渐减弱而消失。可有短暂的意识障碍或嗜睡、多汗、尿潴留等,脑脊液呈无菌性脑膜炎改变。通常在3~5d内热退,其他症状随之消失而愈,也有病程长达10余天者。本型临床表现和脑脊液改变与其他病毒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难以区别,确诊有赖于血清学或病毒学检查。
(四)瘫痪型
其特征是在无瘫痪型临床表现基础上出现脊髓、脑干、大脑等受损表现。
f1.前驱期与顿挫型表现相似儿童以发热伴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约13患儿有双峰热;成人以发热、全身肌肉酸痛及皮肤感觉过敏为主,少见双峰热,持续时间往往较儿童延长。本期多于l~4d退热。
2.瘫痪前期多数病人由前驱期进人本期,少数于前驱期热退4~7天出现,亦可无前驱期而以本期发病。临床表现同无瘫痪型。本期通常持续3~4d(36h~14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