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3.瘫痪期多于发病2~7d后,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瘫痪,以后逐渐加重,通常在48h内达高峰,亦有突发瘫痪的。体温恢复正常后瘫痪停止进展。根据病变部位,有以下类型:
⑴脊髓型:最常见,为下运动神经元迟缓性瘫痪,肌张力减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多不伴感觉障碍。瘫痪多不对称。最常见于下肢,其次上肢;可表现为单瘫、双瘫、截瘫,甚至四肢瘫痪。儿童患者以单侧下肢瘫痪最为常见,其次为双下肢瘫痪;成人患者以截瘫、四肢瘫痪及呼吸肌瘫痪较多见。躯干肌肉瘫痪见于18%的瘫痪型病例,但很少单发。颈背肌瘫痪导致不能抬头、起坐及翻身;影响呼吸肌时引起呼吸运动受限,严重者缺氧甚至呼吸衰竭;偶有腹肌、肠肌和膀胱肌瘫痪,引起肠麻痹、尿潴留或失禁。
⑵脑干型(球麻痹或延髓麻痹型)占瘫痪型病例的6%~25%,常与脊髓型同时发生。
主要表现如下:
l)脑神经瘫痪:第Ⅶ对脑神经麻痹表现为口角歪斜、睑下垂等面肌瘫痪;IX、X及Xll对脑神经麻痹表现为软腭、声带和咽部肌肉瘫痪,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声音嘶哑及咽反射消失等。其次亦可波及第Ⅲ、IV、V、VI及XI对脑神经而引起相应症状。
2)呼吸中枢瘫痪:延髓网状结构外侧受损时,出现中枢性呼吸障碍,表现为呼吸浅表不规则、双吸气、叹气样呼吸、潮式呼吸、呼吸变慢及呼吸暂停等,严重者有缺氧及呼吸衰竭。
3)血管运动中枢瘫痪:病变在延髓网状结构内侧,出现脉搏细弱不规则、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四肢厥冷、发绀及循环衰竭。
⑶脑型:较少见,可呈弥漫性或局灶性脑炎,临床表现与其他病毒性脑炎无异。发热、剧烈头痛、烦躁不安、嗜睡、震颤、昏迷及惊厥。可有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⑷混合型:同时存在上述两种或以上类型,其中以脊髓型和脑干型同时存在最常见。
4.恢复期一般从肢体远端小肌群开始恢复,继之近端大肌群和躯干肌群,肌力逐渐增加,腱反射随自主运动的恢复渐趋正常。脑神经受损所致的肌肉瘫痪多能恢复正常。最初1~2个月恢复较快,6个月后恢复较慢。轻者l~3个月恢复,重者常需12~18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恢复。
5.后遗症期因运动神经元严重受损而发生的瘫痪和肌肉萎缩,1~2年内仍不恢复则为后遗症,引起肢体或躯干畸形,如足内翻、足外翻、足下垂、脊柱前凸、侧凸等,导致跛行或不能站立行走,并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
四、并发症
f水电解质紊乱,心肌炎,肺水肿,肺不张与肺炎,高血压,泌尿道感染,急性胃扩张、结肠扩张,消化道穿孔与出血等。
五、预防
(一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