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意义
1《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而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
2《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长期坚持便形成习惯它不仅是学习的第一步更是成功的起点。正如乌申斯基所言“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一生所储存的资本这个人一生便享用它的利息。”
3预习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先行自学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最能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学习的精神。预习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习惯同时也为老师上课做好准备。
4本校实际我校地处乡镇学生都是农村儿童。家长在外打工的占大多数相当的一部分成为了“留守儿童”。留在家的多为大字不识的老人家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孩子没有安静的学习空间家长为了生计忽视了孩子的学习。孩子在性格、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都不尽人意。我们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活动以被动接受居多主动参与不够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看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发现学习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积极创导的发现学习法是让学生按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己探究和主动发现问题从而得出相应结论的一种教学模式或教
f学方法。这种学习法其实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预习阶段应经常使用。长期运用此种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自主走进学习独立去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始终保持一颗敏锐的心面对学习。
2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成的。由此可以看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里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也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或重组。预习可使学生初步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使学生对新知在思想上有所准备能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教材中能够独自解决的问题同时又起到巩固旧知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
3马克思主义相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