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青年高血压管理共识要点解读(2020完整版)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高血压的发病年龄也越来越提前。以往,我们可能更多的关注老年高血压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管理,而事实上由于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预期寿命更长,他们心血管疾病的终生风险更高,加强中青年人群血压的控制和管理,更能有效减轻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负担。因此在2019年10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专家组发布了《中国中青年人群高血压管理的专家共识》,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中青年高血压防治的专家共识,也是全世界范围内第一部针对中青年血压管理的共识性文件。
20092010年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发现中青年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显著低于≥60岁的老年人群,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青年患者潜在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我国的队列研究发现,65的血压为1301398089mmHg的3559岁的受试者,在之后的15年随访中血压会>14090mmHg,且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301倍1。
中青年高血压特点是外周阻力增高,而多数患者动脉弹性未见明显异常。交感神经系统(SNS)的活性增加也是中青年高血压的重要机制。早期血压升高常伴有心率升高(SNS活化的生物标志)。一项中国高血压患
f者的研究发现血浆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Ⅱ的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2,提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激活对中青年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在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患者中。根据中青年高血压的这些病理生理学特征,β受体阻滞剂对SNS的抑制作用,以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对RAS的抑制作用,可能更适合于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
中青年高血压的临床特征1无典型症状,且多数为轻度高血压;2舒张压升高较为常见;3超重肥胖及合并代谢异常的患者比例高;4家庭血压监测比例低;5治疗依从性差,血压控制率低。
高血压的临床评估与诊断多数中青年高血压患者被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而实际上继发性高血
压的患病率为515。在诊断原发性高血压之前,必须排除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特别是在2级及以上年轻高血压患者(40岁)中。白大衣高血压和隐匿性高血压在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中较常见。因此,对于新诊断的诊室血压值较高的患者,建议使用ABPM或HBPM进行确诊。尽管中青
f年高血压患者的短期(510年)心血管风险不高,但长期(10年)和终生心血管风险较高。推荐基于Chi
aPAR项目而开发的ASCVD风险评估模型用于中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