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带来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第二章
21项目建设背景
背景及必要性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粮食生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时至今日,我国的粮食生产和流通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粮食供求的总量发生了变化,由卖方市场转变成了买方市场。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年产49005000亿公斤粮食的能力,粮食供求由短缺变成大体平衡,丰年有余。但由于产品质量不高,销售不畅,国有粮食企业压库严重。二是消费者对供求的品种质量要求日益提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对粮食的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优质化,粮食生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三是国内粮食市场调节国内粮食供求关系的余地小。国内粮食产品质次价高,缺乏竞争能力,无法打入国际市场。为了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国家出台了相关的产业政策。在生产
5
f领域,提出了突现“两个转变”、突出“四个重点”。“两个转变”包括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和“效益型”转变。“四个重点”的首项,即建设大型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并要求在建设“大型优质粮食生产基地”过程中,必须坚持走“产业化”经营道路。在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优质稻种植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扶持优质稻米深加工业,发挥规模型企业的带动作用,进而有利于形成品牌,引导消费,促进XX区“两高一优”农业大发展,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的粮食产业政策。XX市作为全国20个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是湖北省最大的粮食主产区,2005年农业总产值位居湖北省第一位,XX下辖的XX区水稻产量居全国前列,全市水稻种植面积近300万亩,100万亩的水稻优势产业带(基地)已经形成,主要品种为鄂香一号、两优培九、湘晚籼9号、扬稻6号、金优系列、粤优38等优良品种。XX2004年水稻产量170万吨,居全省第一位。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引丹灌区将扩大200万亩的旱涝保收面积,那时该市就将成为全国“水稻第一市”。但是,成绩的背后却有很多隐忧。我市主要生产中晚籼稻,稻谷的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300万亩左右,产量一直保持在15亿公斤左右,商品量保持在43%左右,收购量在7亿公斤左右。由于近年来粮食连续多年丰收,加上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粮食流通体制尚在理顺之中,仓容紧张,我市的稻谷库存压力较大,迫切需要解决库存稻谷的出路问题。另一方面,从现象上看,粮食价格下滑(中央一号文件政策性保护因素除外),农民效
6
f益低下,出现了投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