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构造,中等风化程度,岩石结构部份被破坏,刀可切、但不成片,呈碎粒状;用镐可挖,干钻难钻进,岩芯钻方可钻进;锤击声哑、无回弹、有凹痕,浸水后可捏成团;具胀缩性,亲水性强,失水干裂,湿水易软
7
f化,岩芯采取率90~100。发育网纹闭合状微风化裂隙,裂隙面附着褐黑色铁锰质氧化物,局部发育构造裂隙,裂隙面光滑,有定向擦痕排列。标准贯入试验实测锤击数平均值为950击,岩石坚硬程度为极软岩,为可软化岩石,岩体完整程度为较完整、节理发育程度为不发育。该层于桥梁地段揭露,未揭穿,埋深约1650~320m,未揭穿,揭露层厚约300m。6、煤岩灰黑、黑色,呈硬塑状态,中等压缩性。短柱状岩芯,块状结构,薄层状构造,强风化程度,岩石结构大部份被破坏;发育网纹闭合状微风化裂隙,局部发育构造裂隙,裂隙面光滑,有定向擦痕排列。刀可切片,用镐可挖,干钻可钻进;锤击声哑、无回弹、有深凹痕,手可捏碎,浸水后可捏成团;亲水性强,失水干裂、湿水易软化,卸荷后易回弹开裂,易扰动。岩石坚硬程度为极软岩,为可软化岩石,岩体完整程度为较完整、节理发育程度为发育,标准贯入试验实测锤击数平均值为276击。该层呈互层或透镜状夹于泥岩中,厚度变化大,层位不稳定,常有尖灭现象。单层厚度约030~100m。33水文地质1、地下含水层特征在勘察深度范围内,场地内有两层地下水,即:上层滞水、孔隙裂隙水。(1)上层滞水赋存于素填土①和填筑土①1层中,地下水补给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周边生活废水及河水入渗,地下水位、水质、水量变化主要受日常气候影响,无统一地下水位,动态不稳定。地下水总体径流方向为自中部流向东、西两侧,主要排泄方式为蒸发、下渗及侧向径流。施工期间地下水初见、稳定水位埋深约30~120m,年地下水位变化幅度为3~8m。(2)孔隙裂隙水赋存于古近系泥质粉砂岩与煤岩裂隙内,其补给源主要来自顶部泥岩隔水层局部缺失的上层滞水越流及场地外围地下水侧向径流,地下水位、水质、水量变化主要受季节气候影响,动态相对稳定,排泄方式主要为侧向迳流,迳流方向自北东流向南西。由于本含水层具互层性,局部呈透镜状分布,层间被具隔水性的泥岩层分隔,本含水层具有层位多、层间水力联系差、层间地下水位不统一的特点。
8
f施工期间地下水初见、稳定水位埋深约12~75m,下部具承压性,各含水层承压水头不一,年地下水位变化幅度为3~5m。2、水、土腐蚀性评价场地周围无工业污染源,场地内的水、土未受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