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学院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及等级标准
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建设的细胞工程,课程质量评价是全面了解我院课程建设现状、促进课程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它对于保证和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通过更加科学、客观、便于操作的评价手段加快我院课程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要以“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为总的指导思想,以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指导,评估课程建设质量,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二、评价目的
1以课程质量评价为手段,促进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2通过课程质量评价,找出各门课程优势与差距,发挥优势,弥补不足,逐步提高院课程合格率,重点扶持建设一批优秀课程。3通过课程质量评价,找出影响课程建设的各种因素,明确方向,挖掘潜力,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规划和措施。
三、评价原则
1条件、过程、效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在评价过程中把教学条件作为课程建设的基础,把过程管理作为课程建设的保证,把实际效果作为课程建设的根本,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
2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在评价过程中,按照评价标准,做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尽可能地使评价的标准趋于定量化,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3科学性、导向性、可测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既要科学严谨,又要遵循课程建设客观规律和课程自身的特点,真实、客观、科学地反映每门课程的实际水平,还要导向明确,指明课程建设的方向,同时要做到简易可行,便于操作。
4政策性原则。要将课程质量评价结果与课程建设、教师职务的设岗、晋升、评优等密切结合起来。
四、评价对象
评价课程为本院专科专业课程。
f五、评价内容
1.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和学习成效。通过学生评教和教师教学质量、学生能力与素质测评等方式来检测。
2.课程体系的评价。包括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途径、教学环境、师资与教学条件等综合评估,以此来反映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实施的效果性。
3.课程自身的适切性评价。包括内容、结构、编排方式与施教方法等对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
4.任课教师的教学研究、学术水平评价。包括教学成果评奖或参编教材、作品、课件、论文、指导学生竞赛、校教师教学技能大获奖赛等获奖,校级及以上教育科研立项项目,公开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等。
六、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
课程评价指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