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陶瓷为主要出口物品。自汉朝开始,中国与马来半岛就已有接触,尤其是唐代之后,来往更加密切,中西贸易也利用海上航道作交易之道。
在隋唐以前,海上丝绸之路曾辉煌一时,是我国海上交通大动脉,自陆上丝绸之路开通后成为了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到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战火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争所阻断,海上丝绸之路又代之而兴起。到唐宋两代,伴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活跃以及中国造船、航海技术的长足发展,中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航路的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又再一次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海上通商之路,沿线不论是处于雏形的开埠城市,还是通商口岸建设,不仅成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枢纽地,在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也被举世公认,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2
f12地理背景“海丝”起点泉州港
泉州,古称“刺桐”,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古刺桐港素有“三湾十二港”之称。“三湾”所指的是: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在每个港湾中各有四个支港,由此而组成了这个著名的东海名港。作为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曾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自古以来,海上丝绸之路有多条航线。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历代有所变迁。从公元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取代徐闻、合浦成为海丝主港,宋末至元代时,泉州超越广州,并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第一大港”,以泉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开始走向历史的高峰期。一时各国贸易络绎不绝,海上客商来往于东西方之间,这条丝绸之路深刻的影响了社会的各个方面,从政治到经济、从文化到宗教、从民风民俗到人物风情,都在以春风化雨的速度影响着尚未成体系的全球化。
13社会背景“海丝”申遗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是“海上丝绸之路”遗存最多、最有特点的城市。然而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的“海禁”政策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使这条曾经辉煌一时的海上运输通道开始逐渐没落,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国家加大了对世界的联系,先后设立特区以及港口城市,但泉州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未纳入政策内,使得泉州的发展更加滞后,尤其在港口贸易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