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威威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04期
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听力教学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听力水平进步缓慢。把图式理论应用到听力教学过程中,重视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的建构,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听力理解水平的提高。关键词:听力理解;图式理论;听力教学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4013503引言听力是一种重要的交际能力,是读、写、说能力发展的基础。听力理解是语言理解的普遍形式,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长期以来听力理解一直被看成是一种被动的过程1,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多采用“讲单词播录音对答案”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积极主动地运用语言资源或非语言资源来重建说话者的信息以达到理解谈话内容的过程,听力水平进步缓慢。对此,笔者立足英语听力学习的基本特点,将图式理论和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相结合,把听的过程从简单的听辨过程变成语言加工与信息处理的综合过程,按照听力前、听力中、听力后三个阶段,激发和建构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合理设计教学活动,通过实验证明,图式能够有效地克服传统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一、听力理解和图示理论1听力理解听力理解不是简单的逐字听辨的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复杂心理过程。在日常交际中,听者不仅仅听到说话人的内容,而且还必须理解说话人到底在说什么,也就是听力理解。听力理解是包括记忆、综合、预测和语言转换的一个综合主动的过程。听者要达到理解所听内容的目的,不仅需要各种策略,还需要把语境信息所产生的暗示和头脑中的已有知识结构结合起来,共同建构意义。正如Fischer和Farris所说,听力理解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主动地把听力材料重新建构的一种心理过程2。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主要有语言知识、语用知识和背景知识。语言知识是听力理解的基础,没有相关的语言知识就无法实现正确的听力理解。语用知识是指个体如何传递信息或意义以及如何产生符合语境的恰当的话语、句子或语篇。具备了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还不能成功地实现听力理解,是因为缺少相应的背景知识。通过背景知识,听者可以更加精确地预测、推测说话人的讲话内容,实现成功的听力理解,听者头脑中的背景知识是决定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