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实际贡献方面,社会基础设施的贡献达到人均4000美元(以1970年美元为准),这一数字超过了第二产业的贡献。
1974年,丹尼尔贝尔(Da
ielBell)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理论,他将服务业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农业社会(人均收入50~200美元,),个人服务和家庭服务在服务业中占据主导;工业社会(人均收入200~4000美元),商业即与商品生产有关的服务业占主导;后工业社会(人均收入4000~20000美元)以公共服务和知识服务为主,科学技术开始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丹尼尔贝尔(Da
ielBell)的分析说明:自从农业社会开始,到工业社会,直至后来的后工业社会,服务业一直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不是说经济水平发展到了非常高的程度时,服务业才开始出现占比较大的情况。同时,服务业门类繁杂,分支非常多,于是,探究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趋势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必要性。
一般认为西方学者对于服务贸易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于80年代,在90年代服务贸易的研究趋于成熟和完善。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服务贸易的理论大致可分为三个探讨方向:第一个方向中服务贸易理论的着眼点是学者们试图用传统的原理来解释服务贸易。辛德利(BHi
dley)和史密斯(ASmith)通过大量研究认为比较优势适用与服务贸易的解释;迪尔道夫(ADeardorf)通过建立“一种商品,一种服务”来探讨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第二个研究方向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的背景下产生的,这一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使许多经济学家纷纷将目光转向服务贸易自由化和服务贸易壁垒的研究上来;萨皮尔(1985)首先阐述了服务贸易自由化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意义,并在其论文中分析了设置服务贸易壁垒的原因;伯格斯(Borgess)借助传统模型中引入服务和技术差异因素,对国际服务贸易进行了分析,并修正了贸易理论中的H0S模型,建立了一个“服务作为中间投入品”的模型,分析了服务贸易可以提高一国福利水平的原因。第三个研究方向始于90年代中期,此时西方学术界开始将服务与竞争力的研究结合起来。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制造业的服务与竞争力的研究;二是对某一服务行业的研究;三是服务竞争力的国际比较。例如菲利普(Philip)(1998)等对保险业的竞争力进行了研究,保罗(Paul)等人研究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竞争力;西城(Hiche
s)等人对不同地区商业服务业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玫尔(A
to
Meyer)将德、美、英等国的服务竞争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