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so
等1988研究了不同法律责任安排对审计风险以及审计师投入的影响;67Dye1993则论证了审计准则、法律责任、审计师财富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81Schwartz1997研究了审计师法律责任制度、
f审计质量与社会最优投资水平的关系。这些文献主要从审计环境的角度探讨审计风险,可称之为广义的审计风险。
在审计风险控制方面,Eilifse
等(2001)用一个实例描述了会计师事务所近年来在商业风险与流程风险评估方面的新变化,并详细介绍了由此导致的审计证据、审计管理、审计团队结构、审计业务以及与客户关系的创新。Housto
等(1999)用实验方法考察了审计风险、商业风险对审计计划的影响。通过评估审计风险模型的各要素,审计师评价其商业风险并确定审计投入与审计费用。研究发现,当财务报表可能存在重大错误时,审计合伙人与经理用审计风险模型来确定审计投入,审计费用没有反映风险溢价。当被审计单位可能出现财务絮乱时,审计合伙人与经理用商业风险模型来确定审计投入,审计费用反映了风险溢价。Joh
sto
e2000用实验方法考察了合伙人接受客户的风险决策过程。他把审计师是否接受客户的决策看成是一个风险评估与匹配的过程,并开发了一个审计师接受客户的决策模型。对137个有经验的审计合伙人的实验结果表明,合伙人考虑了客户接受风险并对事务所在接受客户业务下的损失情况进行了评估。为了适应风险,合伙人用客户的风险特征与业务损失风险来甄别客户,并没有使用前瞻性风险匹配战略,例如调整审计收费,制定审计计划等,来降低客户的接受标准。
f既然审计风险包括需求导向和供给导向两个视角,那么,对我国审计职业界所面临的审计风险现状的分析也需从这两个角度入手。
从需求角度看,我国审计职业界面临着较高的审计风险。首先,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安排使得上市公司普遍具有强烈的盈余管理的动机,而盈余管理往往被等同于会计造假,“中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问题”(王跃堂、陈世敏,2001)。这种盈余管理行为源于我国证券市场特殊的监管政策,包括上市政策、配股政策、暂停交易政策以及特别处理政策等(王跃堂、陈世敏,2001)。其次,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还很不完善,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一股独大”现象比较严重。虽然证监会在上市公司推行独立董事等制度,但只要“一股独大”的问题没有解决,独立董事就难以保持其独立性(黄世忠,2001)。何况,我国独立董事还存在着工作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