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论。1.民工结构性短缺论。认为“民工荒”只是民工出现结构性短缺,“民工荒”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年龄、性别、地域和技能型民工荒。2.民工权益保障论。认为“民工荒”现象主要是以往劳动环境恶劣、民工工资过低、得不到及时发放等民工权益保障不了造成的。3.制度障碍论。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各种制度上的缺陷。4、利益比较论。利益比较论认为“民工荒”是农民工对外出打工和在家务农收人进行比较后作出的一种理性选择。一方面,长期以来民工工资过低;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农民增收,让农民重拾耕种信心引起民工回流。目前,在对“民工荒”成因进行解释上,两大观点均有重大影响。但它们还存在各自缺陷,因而难以令人信服。刘易斯拐点论直接借用已有的刘易斯人口流动理论,不能很好联系中国实际,特别是无法解释为什么在中国即将进入刘易斯
f拐点时,还存在高比例的农业从业人口。“民工荒”中国特点论多限于对“民工荒”现象的案例描述及其总体判断,缺乏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动机与其决策行为的深人探析,而这恰恰又是研究“民工荒”现象所不应忽略的。个人比较倾向“民工荒”中国特点论,因为在对“民工荒”成因进行解释时,刘易斯拐点论所依据的中国即将进入刘易斯拐点的基本判断难以成立。而“民工荒”中国特点论虽然也还存在缺陷,但它遵循着事物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者可以在已有成果基础上,结合中国农村家庭特点,进一步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动机及其决策行为,从而把握“民工荒”的内在实质。本文立足予“民工荒”中国特点论,对“民工荒”成因进行微观经济学分析。
二、农民家庭的收入目标与决策行为
农村改革以来,我国农村社会经济虽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农村家庭基本仍是极具凝聚力的、内部经济利益保持高度一致的农村社会基本细胞。自农民工外出打工以来,汇款就成为改变农民家庭生活,甚至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外出农民工给农村的家庭汇款的现象,在对其他国家农民工的研究中也常见到,此种现象本身不足为奇。然而,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外出农民工汇款的比例最高,70.3%的农民工都给家里汇款。外出打工农民往家里寄钱行为本身不仅表明了在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家庭内部诸劳动力的经济利益仍然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而且也表明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经济行为的选择基本是以劳动力家庭经济利益最大化为首要目标。这就是说,农村劳动力在作出是否外出打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