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民工荒”成因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朱洪蕾3080101047人文科学试验班0808班
摘要:摘要:对于在中国农业人口依然过剩的情况下出现劳动力严重短缺的现象,以往的研究大多限于对现在的案例描述及其总体判断,缺乏对劳动力流动的微观经济学分析。要消除“民工荒”现象,必须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完成过程。即农村劳动力不仅要从农村转移出来,而且要实行市民化。只有这样,才能结束农民工“候鸟式”的生活和就业方式,为城市建设提供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才能实现城市工业化建设。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减少我国农业人口比重,提高农业生产率,实现城乡一体化。关键词:决策行为利益比较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
一、问题的提出及相关观点述评
从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市场化改革,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民工潮”。2004年,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人数达到1.06亿人。但自2004年下半年起,全国大范围内相继出现“民工荒”现象。这次缺工潮不仅缺熟练技术工,也缺一般工种的工人。过去企业招工写的都是“招收熟练、熟手、高级技工”,而今则增加了不少“大量招工”、“急招、急聘工人”、“有无经验均可”等字眼。在“民工荒”最严重的珠三角地区,媒体发出“珠三角缺工200万”的惊呼在中国农业人口依然过剩的情况下,为什么还会出现劳动力严重短缺的现象呢针对当前的“民工荒”现象,一些国内学者进行了一些专题研究,试图探讨其成因与对策。主要有两条思路:一刘易斯拐点论。该观点对“民工荒”成因进行解释建立在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型基础上。这种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劳动力和其他资源由传统部门不断向现代部门转移的工业化过程。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逐渐转移,滞留在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少,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后,经济发展就到了“刘易斯转折点”,也就是说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根本转变。而中国目前的“民工荒”现象就是刘易斯拐点即将到来的标志。刘易斯拐点论建立的基本前提是中国经济即将到达“刘易斯转折点”,但“刘易斯转折点”是否已经到来这一问题,学术界仍在争论,至今看法未能统一。二“民工荒”中国特点论。“民工荒”中国特点论立足于中国实际,从“民工荒”现象人手来考察“民工荒”的成因。按照对“民工荒”现象认识的逻辑先后,“民工荒”中国特点论经历了结构性短缺论、权益保障论、制度障碍论、利益比较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