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中和”之美是中国音乐永恒追求的目标,即追求一种和谐、含蓄、均衡、适度的美。北宋名著的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的美学思想就强调“乐以中和为本”。晏婴也从烹调之和、声音之和,探讨了杂多统一的和谐之美。中国古代思想认为,天下万物都可分为阴阳二极,阳为刚,阴为柔;推及审美世界,便体现为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阳刚与阴柔相结合的“中和之美”,也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理想境界。清人刘熙载说:“沈著屈郁,阴也,奇拔毫达,阳也”,“书要兼备阴阳二气”,“阴阳刚柔不可偏陂”。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婉而愈劲,婀娜中含遒健,正是理想的中和之境。中和之美又强调杂多审美因素的和谐统一。每一个系统内有多种不同的因素,正是它们之间的相辅相成、融合互济,构成了一个个和谐有机的统一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在这《牡丹亭游园》中一折“皂罗袍”唱词可以看出,每一句的前半句都是描绘美好的事物,而后半句都是描绘一个失落、残缺的景象。作者使用这样不断的反复对比,表达出主人公杜丽娘面对这满园春色心中的幽怨之情。但从中可以看出,写好不全写尽美,写坏也不尽哀,通过美与坏的和谐并存的表达,不对情感最极致的激烈抒发,而是均衡这两种色调,含蓄适度的体现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中和”之美的最典型的体现。故事剧情先是杜丽娘为情困而死,无不令人惋惜,随后刘梦梅的出现和梦遇而梦幻复活,最后经历重重考验,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圆满结局,也充分体验了中国传统思想对“和”的高度追求,所以也是中国戏剧区别于西方的悲剧的根本原因。(二)“意境”之美意境是我们传统美学中各个艺术门类共同求追的特质,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的中国传统思维之“模糊性”特征和感受方式是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以及重灵感、重直觉、重整体印象的朴素辩证的哲学思想之影响而形成的。意境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艺术独具一格的美学追求,是我国传统美学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审美范畴之一。当艺术作品能够将情与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进而以某种特定的情景激发人们丰富的联想时,就必然会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空间和深刻的精神启示。因此,中国的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