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城’是破题之举,质量是城市发展的关键,而追求质量发展既要解决原有的城市病,又要更新换代,抓住市场行情。过度的快速发展、数量化追求已经让很多地方负债累累,原来的短贷长投模式面临困境,这对资本来说是一个好机会。”
“融产”是固本之源。在廖艳军看来,单纯的“产业房地产”模式过度依赖土地财政,资本也习惯于赚快钱,利用房地产快速变现后就迅速离场,园区变成了城市中的空壳。“产融城结合的固本之源是资本和技术,就像螺旋藻结构一样,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他认为,当下建设智慧园区,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层优势,“城市建设进程的需求、资本通道的打开以及财政支持都是很好的天时条件;城市群市场基础、城市群发展空间、国家战略等创造了难得的地利优势;而园区融资开发通道的长足发展以及在金融板块的布局,为资本进入城市发展,进入实体产业,进入园区的投资、开发与运营打通了通道,这是人和条件。”但他也表示,所有优势条件的前提是,必须把产业思维摆在第一位,实体产业和资本融合才是园区的正确发展路径,产业一定要契合当地的发展和基础。
对此,数字福建空间规划大数据研究所秘书长、福州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苗裔表示认同。“一个地方的发展肯定要依托产业,有了产业才能吸引人流,这个地区才能焕发活力。但是产业要以空间载体为支撑,一定要落实到空间上,如果只是制定泛泛的发展方针,是没有意义的。”
天合能源互联网副总经理刘鹏表达了另外一个担忧能源。“任何一个园区、城市建设都离不开能源,园区最重要的支撑之一就是能源系统供应。我国能源供应主体的多样化,导致除了用能成本之外,园区建设者和运营者还面临着很高的沟通成本。”在他看来,如何突破这些困难,切实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园区内企业和基础设施的用能成本,是园区建设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结合多年园区建设经验,刘鹏认为,创新能源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模式,是优化园区能源系统的发展方向。“比如精准的需求侧响应,可以指导用户灵活用能,解决各种能源的供需平衡问题;虚拟电厂、微网和大网的协调统一,能够最大程度地平抑各种新能源发电带来的波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新能源利用率,使园区达到低碳能源供应。智慧园区必须要有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公平、共享的能源系统,如果因为传统能源对环境造成了危害,那么这个园区就谈不上是智慧的、先进的。”
近日,由城科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与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打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