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
吴宗国,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隋唐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通过阅读吴先生的《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深有感触,吴先生,全方位的理解和阐述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产生原因,发展过程和未来的趋势,从马克思政治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多方面理解中国的官僚政治的特点以及其产生的影响。中国的官僚政治传统十分深厚,历史十分久远,传统封建关系十分强固,在专制时代,官僚政治与中国文化的每个因素都显得水乳交融,这体现在作者在书中不止一次的强调官僚政治的包容性和贯彻性,使得政治渗透到了本身不易达到的几乎一切领域。作者整合前人的思想,对于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角度得出的一系列关于政治的论述十分到位,接着对儒家文化,两税制,科举制综合分析。两税制提供了中央集权的物质基础,科举制则拉拢各方势力为统治阶级服务,并借此统一意识形态,拘禁人们的思想,大力的提倡和要求民众接受儒家的“最便于专制”的思想,一切均是为了专制的统治,吴先生对仕宦阶层与农民阶层的生活作了比较,仕宦以“政治作为达成经济目的的手段”,创造出腐败与贪污的风气;农民则实际为农奴,一切受制于官僚,一直受到商业,高利贷,地权兼并,差役,摊派,贪污等各个方面的剥削。本书还以发展的角度看待官僚政治与专制制度,官僚政治的包容性和贯彻性直接导致了社会的停滞直至旧官僚制度的覆灭。当然,作者的某此观点还是值的商榷的,我认为书中将官民对立作为主要矛盾,问题从中国长期的历史说起,历朝历代的制度虽有共性,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官僚内部的分裂合并与相互制约对于历史的整体还是有很大影响的。作者认为科举制不符合官僚政治,故有时会采取手段抵消科举的影响,使科举流于表面。而事实是科举产生的社会流动率还是很高的,科举只是作为一种流动的手段,部分的重新分配,并不抵抗官僚政治,且能保持社会的稳定性。说到科举制度,这不禁会想起察举制,察举制成立于汉,并最终在隋唐演变为科举制的察举选官制度。阎步克先生的《察举制度变迁史稿》系统的讲述了察举制,察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帝国政府的一种选官程序,它主要存在于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古代政治和行政制度的发展史上,曾经先后出现过贵族世卿世禄制,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等不同样式的选官制度,后来又发展了孝廉岁举制度。我们从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来看,察举考试和学校考试r